『退休生活思想起437-客家水粄之回憶』

  肉粽與碗粿都是台灣著名的通俗小吃,肉粽有南北之分,碗粿也是一樣。北台灣之碗粿是蒸熟之後加添佐料於表面,南台灣之碗粿則是佐料混入米漿內一起同蒸。若說它們的代表,北碗粿我喜歡吃客家碗粿。至於南台灣之碗粿,當然是麻豆碗粿最具代表性囉。而台南麻豆雖然在當兵時去過兩次,但是我對她的印象還算不錯。尤其是當地的碗粿,記憶更是深烙心版。

  提起碗粿這種通俗小吃,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啥麼食物?它是用小瓷碗裝乘米漿,放入蒸籠內蒸熟的民間小吃。經濟實惠又可溫飽,早年它是小市民的早餐。我們客家人將它稱做「水粄」,可能就是因為水米漿蒸熟之緣故而給名吧?客家水粄與麻豆碗粿雖屬同物,但其外觀與做法上小有差別。客家水粄之香料,係在蒸熟出蒸籠之前放在粄面上,香料內容包括有韮菜或蘿蔔乾、豆干丁和蝦皮。

  麻豆碗粿之佐料,則是混入米漿內一同上蒸,佐料內容包括豬肉條與紅蔥酥。客家水粄外觀潔白如玉,而麻豆之碗粿外觀沉黃近棕。至於口感與滋味嘛,則是各有千秋各具勝場,而且也各有其大批的擁護者。這兩種食物放在面前,若是要我選擇其一,說實在的,兩種我都喜歡實在難以抉擇。

  山村有位叫筠姑的寡婦,當她先生在山場被巨木壓死之後,為了一家五口之生計,她向隔壁村的文桂婆婆學習蒸水粄。她想藉此手藝做點小生意,賺些小錢餬口養家。她的學習期間正好是孩子們放暑假,我常去文桂婆婆家找她的孫子阿清玩,所以時常有機會與筠姑見面。見到她非常認真的在學習,我大受感動而經常主動幫她推石磨磨米漿。從這工作之中,我才知道蒸水粄一定要使用在來米。

  文桂婆婆說,在來米漿蒸出來了水粄口感最棒,而且最好是用陳年之在來米。我與阿清常被婆婆拉公差,幫助筠姑磨米漿或做些打雜工作。文桂婆婆給我們的報酬是紅龜粄或水粄,數目之多讓我吃飽還可帶些回家。由於蒸水粄的技術不複雜,所以,筠姑很快便可以上手蒸賣啦。這日我幫筠姑磨好米漿,因為多出一小桶,筠姑要我幫她提回家去。阿清正好不在家,我便幫她提著一起回她家。

  我與筠姑已經很熟,兩人一路談談笑笑走回家並不覺得辛苦。半路上筠姑的女兒春蘭前來接應,三人一起更加熱鬧了。春蘭低我一年級教室卻是兩隔壁,下課玩耍都在同處操場,因此我們之間也很熟。三人一路說說笑笑十分融洽,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我們是一家人呢。米漿提回筠姑家中,春蘭先去老灶下生火。或許是草結有點濕潤不好生火,草煙滿屋嗆鼻難受。

  生火是我的專長,於是我便幫她將火生好煮水備用。一切停妥之後,我又回到灶頭後方幫助筠姑。此時她正在米漿內,放入一些鹽巴調味。米漿鹹度非常重要,太鹹太淡都會影響口感。我見筠姑在忙,鍋水熱度已夠,於是幫她漿蒸籠放上鍋,並將粄布舖入蒸籠內。然後將小瓷碗一個個擺入蒸籠內燻蒸。米漿調味完成,筠姑將它打入小碗內。每個小碗裝漿八分滿,裝完蓋上蒸籠控好火候。

  半小時經過功德圓滿,揭開蒸籠上蓋粄香氤氳滿屋。此時,趁熱將蝦皮、韮菜或蘿蔔干丁、豆干丁與蔥香醬油炒好的香料,均勻的加在熟粄之上。每碗一小湯匙,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香料填完待其稍微冷卻,滋味香美之客家水粄完工。接著,筠姑將水粄一碗一碗的擺入挑籃內,然後挑去四處叫賣。通常叫賣有剩,她會挑去市場人多地方擺賣。

  當時的賣價是一碗一元,筠姑每天約有百來元的收入。筠姑就是靠此微薄收入,拉拔出一個博士兒子與兩個醫生女兒。年前她還被選為模範母親,並代表縣裡北上接受表揚。記得當天出發之時,她的博士兒子親自開車接它北上。鄉下人首次離開家鄉,尤其是到繁華都市裡,雖然兒子的家很不錯,但是筠姑總覺得不習慣。領獎回到家鄉,她花很長時間才恢復正常的生活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