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130-板橋油庫口的美味』

  舉家北遷落腳板橋卅餘年,因此,家人早已將板橋當作第二故鄉。附近的地理雖未全熟,但腦子裏,對她的早期狀況印象依然深刻。當時從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柏油路面只舖到今天的致理商專前而已。之後的路段全是碎石子路,直到華江橋打通,這才全線舖上柏油。而這條大馬路拓寬後,即是今日的文化路大幹道。

  儘管板橋面積不及卅平方公里,卻有大漢溪與新店溪的滋潤。復有華江橋與新海橋、光復橋與忠孝橋的貫串,對外交通堪稱四通八達。近代的高鐵台鐵與捷運三鐵共構,更爲她帶來繁榮之契機。

  印象中,從前的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方向,高大的建築物並無多少。板橋酒廠、油庫巨塔和江翠大坑算是醒眼建築,再來僅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與菜圃罷了。酒廠是當地人嚮往的工作地點,每天在這裡面下班出來的作業員,個個笑容滿面,衣服乾乾淨淨的令人羨慕。

  儲油庫是中油轉儲塔,由於員工群裡沒有在地人,所以,大家對它的內容完全不知。五座巨大的儲油槽,就像五枚巨大的炸彈,新到原油儲存在這裏,然後供應附近的煉油廠,提煉汽油及其他石化產品。石油怕火,附近的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天天與危險共眠呢。

  至於江翠大坑,它是一座堅固的水泥建築,功用是儲存全台北市運過來的水肥。水肥是當時的天然肥料,在人造肥料尚未普及推出之前,它可是農作物的營養供應源之一。運儲在這裡的水肥,按照所需之申請,收費分批轉運出去。附近沒有居屋和住民,故爾至它拆除之前,從未遭受過任何的抗議。

  不過,「江子翠大坑」是大家取笑之對象。農家大人見面,若是問起孩子考上哪校?如果考上不理想,或者沒考上,家長詼諧的答案,都會說自己孩子考上「江子翠大學」啦。那是因為閩南語的「大學」與「大坑」(ㄉㄞˇ ㄏㄚˋ)是同音的關係。

  這一連串的建物,隨著地方之繁榮一一遭到拆除或遷移命運。酒廠空地如今變為板橋新站,火車捷運與高速列車進進出出,替板橋帶來新的人口結構。油庫口則變成新商圈,水泥叢林在此矗立比高,公寓更是到處興建。於是板橋市的人口暴增,已然成為新北市之行政中心矣。

  曾幾何時,這座鮮少人所知曉之油庫口,竟然在時空變遷之下,迅速的成為熱鬧之新興地區。而油庫口對板橋人而言,他不僅是新的地標,同時也是美食飄香的代名詞。來到板橋一遊,未去油庫口嚐鮮,簡直就是白來一趟嘛。

  油庫口的美食包羅萬象,連攤小吃比肩而立。胃口不夠大者,千萬不要進去。美食當前無福消受,尷尬之情可想而知。中山國小旁的那家蚵仔麵線,口感硬是與眾不同。在他開張短短的十餘年裡,它的顧客群始終是有增無減。點心時間或假日裡,這裡的店面門前,經常是長蛇排隊之人潮在等候。

這家的湯頭全是老闆親手調製,麵線由專門商供應。大腸蚵仔仔細清理過,三者相遇遂調理出,入口鮮潤美味絶頂的蚵仔麵線。即便是平時不吃蚵仔麵線者,吃過一次之後,必然上癮而欲罷不能。如果麵線搭配著隔壁的香腸,可說是天造地設的絕配。豪爽的一口麵線一口香腸,味道正點永難忘懷。

  離開江子翠已有卅餘年之光景,油庫口的小吃雖僅吃過幾次,次次風味不同,次次都有新的驚奇出現。三弟與五弟居家,就在這油庫口附近。每次去看他們,少不得會順路去油庫口走走,順便嚐嚐那裡的時鮮。尤其五弟常過來過中和看我,必定攜帶它們來犒賞我這老哥。美味加上兄弟之情,其滋味更是難以形容於萬一。

  好一陣子我人在非洲打拼,奇怪的是在夢中不是想起家人,倒是油庫口的美食讓我時常想起。上回非洲朋友來台見我,我帶他去油庫口走一趟。萬沒想到只此一次,之後他在台灣兩星期裏,三餐竟有一半以上,是在油庫口的小吃攤解決的。若有東南亞饕客至,油庫口美食更是他們的第一選擇。最怕是美國駭客,又吃又要拿。還真讓人受不了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