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跟朋友聊過一些關於收集物件的話題,不免得提到了那個關於物品放久了,會變成付喪神的傳說。可能是我自己也收集了一些小物件的關係,所以一直很喜歡那個附帶點浪漫色彩的古老故事。

  你問我相不相信?我相信呀。

  以前跟朋友談到類似的話題的時候,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假設真的有付喪神,我也就不用擔心他們的去留了。」他們自然指的是那些陪伴我的木雕、偶之類的東西,說這句話的緣由大概是意識到了自己死後,可能會沒有後代,也不知道該怎麼決定他們的去處吧。如果他們能夠自己決定要去哪兒,那是再好不過了,因為大概到死之前,我也捨不得將他們轉手給其他人,像我的那些畫一樣。

  你說這之間是對事物的喜愛嗎?可能不完全是,說起來,我或許更接近那種得手以後,便不懂得珍惜的人。隨意的放置,不考究的保存,相較於那些真的喜愛事物的收藏家來說,他們對我來說是生活,不是藝術品,也不是需要養在溫室嬌嫩的花朵。我曉得空氣的濕度、溫度都是他們衰老的原因,但我想讓他們跟著我一起衰老,不行麼?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死去的時候,他們也會陪我進棺木,但這麼一想就又覺得殘忍。我想了很多關於這方面故事、題材,還沒動筆之前,我就知道這個問題於我的答案是──不會。

  這就是我看待他們的方式。

  他們的生命除了始於創作者的手以外,還揉合了創作者的情感和情緒,以及素材本身的溫度,如此方可說是作品,否則無論做的再怎麼精緻,賦予上鮮明的色彩,充其量只能是件死物,只能作為一件裝飾品,而無法擁有靈魂。如果你曉得我說的是什麼,如果你曉得他們存在本身的特殊性,那麼便可明白我為何將他們視為生活。

  所以我不覺得那些跟娃娃說話的人有什麼奇怪的。撇除我自己也是這類型的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可以從他們的神態上,看到對一件事物的情感,這背後或許有許多不足說與外人聽的故事在裡頭,譬如那個物品陪伴他長大、譬如他出自某個人之類的,具有對當事者的特殊的意義存在。可這些卻不一定會被人想像到,他們先是看到怪,所以怪的標籤就撕不掉了,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以來慣於看待世界的方式麼?

  曖。

  自從學會去看見那些以後,便不得不以這樣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作為一個寫故事的人,把故事中的角色視為理所當然,把生活的事物詮釋出故事,習慣戀舊,這到底算不算的上是一件好事,我也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我大概多少因為這些緣故,所以只能寫出那樣子的故事而已。

  我常說自己的情感在某個環節掉了螺絲,可提起這些事情,卻又覺得我並沒有遺失那幾顆螺絲,只是對於人,並沒有辦法真的像對這些事物一樣而已。人對我來說是複雜的,不可解的,也是不想碰的。大概唯有從這些無中生有的事物上,我才可以找回這麼一點零碎的情感吧,儘管他們出自於人,又不完全出自於人,這便是一個收集者對於此事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