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過去,原本存到了差不多的價錢想要從認識的人那裏買一塊刻了麒麟的玉佩回來,到底是錯過了。彼時,G又說起一塊尚未發到社團上的石頭問我有沒有興趣。

  胖胖的,感覺很活的人參。她補充似的說道,又告訴我得等這幾日無雨時才能拍給我看。等再度收到照片時,已經是隔日晚上的九點,看著他傳送過來的照片許久,我忍不住問了價位,最後丟出一個最晚明天給他回覆的訊息,心中卻早有定論。

  那是一塊三彩,黃、白佔了大部分的位置,少部分點綴著綠。正面白色的部份雕的是一塊胖胖的參,參的左邊雕了一隻鼠、小老樹,右邊雕了銅錢和如意,背面則是一片偌大的荷葉。雕工細緻,乍一看覺得應該背面的黃應該雕參,白則雕葉,但細思才覺得配色和雕工得宜,不能說最好,但到底有七分佳,讓我想起幾年前從路邊攤拾回家的那幾塊玉,多是三彩。

  說起弄石的這個嗜好,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每年總會從認識的人那裏挑幾塊石頭回來,最多的時候一年兩、三塊以上,最少的時候至少也有一塊,似乎逢年總要添一塊石頭與歲同增。三、四年前看的是各式諸如丹泉、彼得等有色寶石,近二、三年則多添玉,似乎直到此時才意識到古人何以愛玉。只是我畢竟不懂玉,挑起玉來純憑喜好,一看色澤,二看雕工,三則掂到手裡摩挲一番,再看合不合意。合意的就問起價格,不合意則轉眼又去眾石堆裡流連。

  一來二往,也就意識到「石挑人」的個中滋味。

  挑石這件事說起來,確實是看緣份。嘗有一塊石頭,我看了它好幾年,喜歡是喜歡,但也沒說喜歡到非得入手的地步,過了幾年後再看它,還是在那兒,口袋恰好有點錢,又沒有什麼特別想買的石頭,也就將它入手,把玩穿戴了一陣子,再摸時,竟覺得它比入手時又滑潤了幾分,也就更加喜歡。彼時又有好幾塊石頭──如一開始提到的那塊白玉麒麟有緣無份,遺憾是遺憾,只是想到買家與自己挑中同一塊石頭,就覺得那定是相中了那塊石頭的美,也就把這份遺憾給沖淡了。

  只是嘗言得不到的最美,我想在挑石這件事上,對我而言也差不多──誰教我惦記著那塊白玉麒麟一惦記就惦記了半年以上,想忘掉大概很難吧。在此之前還有一塊雕著兔子的玉讓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惦記到現在,又有一件雕成柱狀的綠黃晶讓我找了許久──說白了,就是上天下地也找不到相同的一個。畢竟誰讓雕刻、美石難尋呢?縱是挖自同一個山脈,從同一顆石頭分割下來,出自同一人之手,不一樣的地方,仍然不會相同。

  於我而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挑石的樂趣,不僅是因為合眼、喜歡雕工和成色,更重要的是因為明白天底下惟此一石,難再有一二罷了。所以才講挑石講緣,緣自何處?方天時、地利、人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