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算的乾隆皇帝
在比較了大陸的王陽明研究,台灣的南懷瑾先生論語研究之後,對於清朝末年,被列強入侵,對日甲午戰敗等,算是釐清了部分的原因。
在明朝與清朝初年時期,中國與日本的知識份子,讀的是類似的儒學書籍,諸如程朱儒學,王陽明思想等。在此提出一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對儒生和日本武士,都有啟發智力與謀略的作用。
王陽明本人,即是文武雙全型的儒生,身為朝野官員仕子的導師,又在江西按察史任內,打勝了數十萬人規模的大戰役,而且在奸臣太監的陷害下,還能以口才、人格、和智慧,與奸臣周旋鬥智,保全了百姓和皇帝的安全。
明清之後,中國的儒學,如果少了王陽明的影響,則官員與知識分子的智力與謀略,就會明顯得下降。這從乾隆皇帝命紀曉嵐修四庫全書,把王陽明思想的書籍,不收錄進四庫全書開始,就注定,清朝中葉之後,清朝官員與知識分子,其智力與謀略會大幅度的下降。
這一點,在清朝儒生鞏自珍的學說中,即提出,自清朝中葉年間之後,朝野再也難出現智謀之士的傑出人才,只剩下庸才了。而鞏自珍的學說,被清末維新黨的康有為與梁啟超所繼承。
中國在乾隆修四庫全書,打壓王陽明思想之後,清朝後世的官員儒生們,越來越有德高才薄的不平衡傾向。而日本的各藩校教受的中國儒學,則保留了王陽明思想的智力與謀略的活力。
職是之故,在清朝中葉到日本明治維新的一百年間,同樣讀中國儒家書籍的清朝儒生,以及日本藩士(武士),智力與謀略產生了很大的差距。
但清朝儒生的品格德治是做得很好的,只是在遇到歐美列強侵略時,就非常遲鈍,反應不過來,只能讓列強一再戰勝中國,割地賠款。
而日本的藩士,遇到歐美列強侵略時,就可以從王陽明儒學思想裡,得到改革與應變的智力與謀略靈感。明治維新英雄們,如坂本龍馬,桂小五郎,武市半平太等,在改革過程中,提出的理論,如尊王攘夷,順應國際時代的「聖之時者也」論等,無不是自中國四書五經,王陽明思想,截取理論與字義,來作為明治維新運動的指導與指南。
可以說,日本沒有一兩百年的藩校儒學教育,王陽明思想對藩士(武士)的啟發,日本不可能如此順利的進行政治的改革,一躍成為東亞強國。而日本知識分子對王陽明思想的信仰,和先進科技與軍事的學習,竟然是不相妨礙的,上自日本明治政府的官員,下至日本民間士子,大都是如此。
而清朝的儒生,因為王陽明思想被乾隆皇帝有計畫的抹去了,所以在應變力,謀略,創新等各方面,就顯得遲鈍。所以歐美列強侵略清朝約百年,才姍姍來遲一個「光緒百日維新」,但已於事無補,清儒缺乏王陽明思想,智力與創造力低下的情況下,終於使清朝走向結束。但在此強調一點,清儒的品格和德治,是作得很好的,清朝的鄉下民間,民風都很善良淳樸的,就像國民黨官員蔣夢麟在西潮一書中說的,沒有外國人的侵略,我鄉下的家鄉,還是會維持數百年的善良與純樸的。
後來發生很多事,民國混戰,日本入侵,二次大戰等,那些就不說了。
筆者只是想提出一個問題,為何中國知識分子,要學習西方科技與政治,就要來個把儒學拉下台羞辱的五四運動,非得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外國科技和政治才能學得好。
而日本的知識份子,卻能將王陽明儒學,與西方科技,軍事,政治,中西雙軌並存的學習,而不違和與突兀呢?例如,日俄戰爭中,指揮日本聯合艦隊,砲擊打敗俄羅斯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戰勝時,取下腰間的木牌,上頭寫著「一生崇拜王陽明」的字跡。
是否,儒學和科技與現代政治,是可以雙軌並行學習的呢?而中國知識份子,非毀掉儒學,才能學科技和現代政治,是否只是一種非必要的意氣用事呢?五四運動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不免讓筆者起了懷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