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菜園是我小時候熟悉的環境,有時候會去觀察蚯蚓、瓢蟲、螞蟻等生物,媽媽也會教我認識各種蔬菜、水果,潛移默化下,探索自然、心中總是豁達。國中時喜歡一個節目《台灣生態部落格》,主持人阿峰、阿揚帶領觀眾尋找台灣的原生物種,有幾集是蛇類的觀察,我彷彿開了爬蟲類的眼界,開始對這生物感興趣;另一方面,Discovery頻道裡的一些節目,也總讓我目不轉睛地看著。

升學後的興趣是寫作,為了讓自己的第二興趣不埋沒,不時會讀自然文學或生物讀本,記得最喜歡的一本是《蛇類大驚奇》,裏頭介紹了蛇的演化、生活、文化、圖鑑等,解開了以前我對蛇許多的不了解,也釐清了許多迷失,例如蛇為何能吃下比牠大的獵物?蛇的吐信是嗅覺不是味覺、蛇的爬行狀態與食性等。

2018年是我自然文學最豐富的一年,一月時到台北動物園參觀「兩棲爬蟲類覓食特展」,像是複習以前學到的,也有許多不清楚的。二月出席《早安自然選修課》的新書分享會,裏頭有一篇關於南蛇和西瓜的文章與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三月出席《黑潮漂流》的新書分享會,看到廖鴻基老師提及黑潮行旅,那樣的熱情對我而言,真是沒甚麼遺憾了。

專業與興趣並行著,時而拍攝公園的鳥類與昆蟲,是生活的愜意。最後,想介紹自然文學的陸、海、空,「陸」方面有徐仁修,他1995年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是台灣自然保育、環境復育的團體,北、中、南、東各有分會,還記得2017年研討會,印象最深刻的是石虎的部分;「海」的部分有廖鴻基老師,台灣四面環海,廖老師從早期的討海人到黑潮漂流者,他筆下的海洋、鯨豚總沁涼筆者的視野,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是海洋環境、教育、文化的重要團體。

「空」的部分有劉克襄,過去的,閱讀讀至新書,持續紀錄著許多鳥類,例如筆者近期閱讀的《風鳥皮諾查》,其他的動物關懷如《虎地貓》、《野狗之丘》也值得推薦。早期觀察蝴蝶的吳明益在《蝶道》、《迷蝶誌》紀錄許多蝴蝶,那翩飛的文字也開拓了自然文學的研究;沈振中,是一名致力於觀察台灣老鷹的生物老師,著作的老鷹還被拍為紀錄片《老鷹想飛》呢!

凌拂、王家祥、陳列、黃宗潔、簡義明等人,都是自然文學作家或研究者,有的是動物保育、有的是山林水澗的動植物日誌,也許世界總在變,但關心自然、擁抱這環境與天地的「綠色之心」是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