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喝茶的人們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台灣不光只是以農為主,茶葉也是主要的一項產業,甚至進一步影響到現有的飲料文化。不過現在的人喝茶的多,能說起每個地方茶名的人就少了,記得自己還年幼的時候,學校裡經常會讓我們記每個鄉鎮的茶名,說來慚愧就連我也只記得出生龍潭以龍泉茶為名,與其有名的花生糖。
  或許多數人會認為,喝飲料的人變多,手搖飲料店的增加,對於製茶的產業是有幫助的,可是事實上來說並非如此。常見的手搖飲料店多數的茶都來自進口,現在每間飲料店的價目表都可看到出處,當然也有提供在地茶葉的店家,可是那些相比普通飲料店就貴得多,有些人甚至會覺得花錢買同等的一杯,不如多花錢去買杯咖啡來喝更為超值。
  我並非特別了解茶的歷史,自己也不是種茶出生,所知的也與大多數人一樣略知一二。在我家的後方種植許多的茶樹,它們綿延至遠方的山腳,一片翠綠,那景色跟看著一片草地,或山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孩童的時代裡,有許多的婦人到了採收茶的季節,她們便會彎著腰,採著茶樹鮮嫩的芽,而後才會用機械大面積的收取。年幼的時候我會想這些茶到底去了哪裡,這個答案我至今依然想不明白。
  不過現今種茶的人可能不像以前那麼多,或是缺少採茶的人力,數年前我再次走入茶園的時候,卻發現茶樹並非我記憶裡的圓潤,不少的細枝從茶樹上冒出,就像已經很久都沒有人照顧似的。也很少能看到穿梭在茶樹裡的身影,或是彎著腰採茶的婦人。
  很難說種茶的人變少,或整個產業產生變化後,是否會對喝茶的人造成影響。我覺得那是很難的,即便茶園消失,對其飲料店卻不會造成改變,那麼每日去飲料店買茶的客群依然不會注意到這事的發生。鼓勵種茶或發行茶的文化,其實也並非一件好事,因為利潤很難回到茶農身上,即使茶農有了利潤,如何正確的行銷與推廣,又是更多層面的問題。
  不過台灣對飲料的文化,也超過許多人的想像,如今已經是不同國家裡都能見到的,人手一杯的飲品已經是相當常見的事情。可在飲料店還沒有那麼多的時候,甚至是雜貨店還多著的那個年代裡,學校旁邊就只有這麼一間小小的雜貨店,每次到雜貨店裡光是吹著電風扇,盯著冰箱裡的飲料就算是一種很奢侈的享受。
孩童的時代並沒有什麼多餘的錢,有的時候十元與十五元的差距,不光光只是那五塊而已,有時候就會因此做出掙扎,甚至有時就差那麼一塊,恨不得能在馬路邊上找一個。那種數著銅板,彷彿只要有三、五十元就能擁有一片天的想法,如今依然記憶猶新。隨著便利商店的增多,到隨處可見的飲料店,許多的事情都變得看似普通,甚至對他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
  脫離那樣的年紀,也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後,身處在都市之中,茶園彷彿就像是在想像與夢境裡,變成一種可說是既虛無又飄渺的存在。城市裡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步調,當他們如失速般從你身邊經過時,卻也不是不能攔住他的,可關於問路之外的,是否還能問得更多,聊得更廣泛,我始終找不出個答案。或許他們都忙於自己的事情,也有可能只是習慣這樣的步調,或是他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腳步,為了能追趕上時代的變化。
  茶園不光只有茶樹,那是一個特別的環境,如果你沒有在此居住上很長一段時間,恐怕很難有所體會。茶園在早晨的時候濕度偏高,多數時會起霧,下雨的機率也很平凡,要說像是少女也不誇張。每當細薄的霧氣替茶樹穿上一層露水的紡紗,透著早晨的微光,彷彿自身另一個世界般。漫步在其中,每一口的呼吸都充滿著清香與溫潤的水氣,使乾涸的生命再次得到澆灌。
  因為雨水豐沛的關係,雨的變化也是相當之多的,從春天的雨季到夏天的午後陣雨,還有秋冬難以預估的天氣變化。每個季節裡的雨都有著細微的不同,就像是人的心情般有所不同,如果不是喜歡雨天的人,恐怕很難在這裡住得習慣。
  在我的家鄉靠近清水坑與石門水庫,早期大漢溪河道水還深時,船隻可以航行到三坑,運送各種物資。不過這都是年代相當久遠的事了,在我還小的時候,人們到訪石門水庫多數是為了品嘗活魚,當中又有活魚多吃的料理方式。不過隨著餐飲業的興起,現代的人也不太會特別到這裡來用餐。
  不過除了活魚外,在石管局前方的大草原,也曾吸引不少人來此踏青,曾假日人多之時可以說有數百人聚集在此,還有大大小小的攤販。放風箏、吹泡泡、野餐的人相當之多,也是相當難得一見的。若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如此大的草坪恐怕並不容易,現今隨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沒有當年的盛況了。
  在石門水庫現在來爬山的人也不少,石門山或溪洲山每到假日還是會有不少人到此來運動,山口附近總會擺滿小吃的攤販。從石門山的路上可見整個石門水庫,景色宜人,行走時多在樹林之中十分舒適。
  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儘管已居住在城市裡許久,我也沒有對從小到大的茶園產生出什麼特別的情感。城市裡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好的,只是看習慣冰冷的水泥牆與繁忙的人潮後,不免對於離開城市,脫離過於規律的生活有些想法。尤其是當工作完全壓縮時間後,總會想要有更多些時間靜下心來。
其實在城市裡也有許多相似於茶園的地方,可能是小巷騎樓裡下著象棋的老人,擠身在大樓裡的小廟,還有那輕快穿梭在其間的花貓。順著時代的改變,帶走一些,也留下一些,不用刻意的營造出過去年代的事物,也是一種當下這個時代的表現。
  就像是已經習慣隨手來上一杯飲料的人們,不見得是茶飲,也可能是一杯咖啡,或是加入調味的飲品。他們將其帶在身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地方,或帶入公司,或在車上,或與人交談,也可能是獨自一人。很難說是誰影響了誰,其中又有多大的意涵,可能融於生活的通常都並非什麼複雜之事。
  現今的茶葉多半有著特別的包裝,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做為禮品或平日飲用的而有所不同。其口味、產地多數還是因人而異,有人覺得喝得值,有人便覺得喝起來還好。多數的原因還是跟生活與習慣有關,尤其是茶的苦澀與甘甜,並非每個人都感到喜愛。
  有的時候也會想,若是有哪麼一間喫茶店以泡茶為主,十幾個圍著一張桌子,一邊品茶,一邊聽著泡茶的人講古,其實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店內可以擺設些過去的童玩或具有歷史的照片。每當走入店內的時候,就像是穿過時間的長廊般,談話的內容其實也不用講古,討論些時事或議題互相交流也是不錯的。在過去茶園旁邊有間廟,廟旁的榕樹下就經常會有人泡茶聊天,此外還有些唱戲的,孩子通常都會在一旁嬉戲。
  很難說未來會變得如何,茶園,茶或喝茶的人們,還有現今從喝茶到飲料店的變化等。可確實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論時代產生怎樣的改變,它仍然存在於每一個地方,只是不同時空背景下,都有著不同的意涵與表現方式。也不需要擔心會變得不在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就像是產茶的人變少,茶樹與茶園逐漸消失之後,還是會有習慣喝茶的人,以及每天都需要去飲料店買上飲料的人。
  當然也可能有天,喫茶的連鎖店像雨後春筍般到處蓋起,這樣一來除了咖啡店外,又有一個可以時間的好去處。更不用說如果是進而在國外也開起連鎖店後,說不定能帶來不一樣的風潮。
  每當我從窗外眺望遠方時,或漫步在城市裡,我總是會不經意的注意著那些能喚起茶園記憶的事物。不光只是茶的文化,或是喝茶的人,還有許多值得挖掘與發現的地方。就像是咖啡店也好,咖啡豆有不同的種類,也有不同烘培的方式,與沖泡的方法,喝起來的滋味除苦澀、酸甜外還有許多。
  我想茶葉也是如此,只是我們都太常看見它,反而不覺得有其特別之處。要是隨著喫茶店的興起,各地茶園再次被人關注,我想到那個時候,應該就會有更多人再次看見茶園之美,以及它帶給我們生活的變化。要是能使不同國家的人紛紛來取經,研究不同種茶的方法、烘培的方式等,那也是相當不錯的一件事情。
文中對於家鄉茶園的描寫
有一種溫柔
很令人神往
在茶葉知識瑣事之外
帶出抒情性
勾連讀者的想像
是很舒服的閱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