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受傷的情緒或記憶都像在體內植入一枚音叉,隨著時間荏苒,彷彿能從痛楚與憤怒中逐漸淡去。但實則不然,因為音叉具備共鳴的特質,那些受傷過的地方若再碰觸類似事件便會再度浮現(音叉共鳴了),於是那樣的傷害又再度影響你一次。就像受害者(及家屬)聽聞相似新聞就會憤慨不已,曾受霸凌者,得知他人被霸凌的消息便引起憤怒、退縮、更冷漠或絕望的態度。

但,這就是慈悲心的起點。

若不體驗悲傷與痛楚,如何達成真正的理解。如何展現對他人的同理心,苦其所苦,分擔重擔,或與他同行?如果看到這裡的回答是「這干我甚麼事」,那很可能是曾經受到了很深刻的傷害、不公平的對待。比較重要的是問自己,是要放掉,還是要留著它?

從傷痛中站起來的歷程是珍貴的記憶,就像「久病成良醫」的概念。當過媽媽的人一定比新手醫師通曉各種小兒雜症的徵兆,減重成功又能維持的人必然後來能成為自我管理的達人。現今所看到的許多「藥方」並非本來都在那,那是累積了許多傷痛、不捨、無效或反覆測試並驗證、紀載下來,才確認了得醫治的方法。

「療癒」兩字並非粉紅泡泡、氤氳舒緩的字眼,它是承受了「病」的部首,帶著深遠的洞見(尞),並且持續深入(愈),愈即越來越、更加加深之意,因此療癒是一條越來越深刻理解的路,並非從來都不發生痛楚。

會遇上痛楚便意味著,那人要成為藥方的推手,直到藥方找到為止。這就是慈悲的本質。
苦自己之苦,苦他人所苦,以己身為藥來成全他人,然後自己得醫治。這便是「推己及人,而後達於己。」那時候才完成了醫治。

「嗔」是貪嗔癡是三毒之一,指的是受傷的情緒所展現外現或內隱的情緒,也是貪和癡的起因。貪講的是匱乏和受害的感覺,癡則是極度的冷漠或執迷不悟。探索到最裡面的地方,其實都是受傷的,柔軟的核心。

然而,「嗔」拿掉了抱怨的嘴巴以及填補了傷口之後,剩下的就是慈悲的「真」心。也許那就是那個痛楚要交付給你的禮物。音叉被交付,是因為被深刻的信任:可以把它轉化圓熟後,能為周遭帶來美麗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