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後龍溪的孩子-寫我故鄉寫我家-362

版主: 謝予騰跳舞鯨魚林思彤麻吉ocoh

(362)-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食衣住行乃人生必須,而「食」者,永遠都是被排在首位。因為飲食是維持生命之基礎,故人類對它無不用心以待。不論種族膚色,不管地處寒熱,各自衍生出來的飲食文化,各有千秋。而這種飲食文化,代代延傳與改善,於是更能增其多采多姿之面貌。

其實,飲食是一項很奇妙之藝術。山珍海味固然可以譁眾取寵,小家碧玉亦可搏取歡迎。但是這些的林林總總,卻是敵不過老家媽媽的味道。這些媽媽的味道,僅是濃濃的家常菜,但它淵源流長,永續流傳不輟。它陪伴著我們渡過長長的歲月,熬過數不盡的艱辛,自幼到老,永生難忘。

而這種獨有的媽媽滋味,早已在你我的胃囊中根深蒂固,深深的烙印在你我腦海深處!早年我自深信,人類的飲食口味,必然隨著時代地域和人種在變化。例如:台灣人在日據時期,飲食口味習慣淡雅。光復之後,開始重油重鹽和味精。等到大陸人撤退來台灣,經過多次的大混合之後,酸甜苦辣深深摻入原有之口味。

雖說當前口味幾經千變萬化,可是媽媽的味道卻永遠沒變。然而奇怪的是,一些固有的口味卻越變越厲害。就以「客家小炒」為例:在談其衍變之前,且先讓我將它的背景做個簡單介紹。

據所了解:台灣之「客家小炒」,其淵源始自先民來台之拓墾時期。先民來台開荒墾地支開始或成功之日,必備三牲酬謝土地公之照顧。斯時,多半以豆干魷魚和豬肉做為三牲。祭禮簡單,意義卻是深遠雋永。

祭祀完畢,主婦下廚將三牲切條,搭配自家菜園栽種之香菜,如芹菜、或芫荽、或青蔥、或蒜苗、爆香提味。諸多食材夯不啷噹混炒一起,於是就成為當天的一道主菜。而這道主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客家小炒」啦。

「客家小炒」還有一則更遠之傳說:故事發生在清朝初年,廣東有個客家窮書生進京趕考。家窮無錢讓他沿路使用,於是其母親將當日廚房剩菜合炒一起,用荷葉包紮交給書生,好讓他路上當作零食吃。

書生遠離家鄉為功名,千里跋涉不辭苦。某日,他在趕路途中遇上大雨。前不巴村後不巴店,即便有店亦無錢投宿,因此,他好停留於附近山神廟內避雨。無巧不成書,恰巧與另一窮書生相遇,兩人同在廟廂共同搭舖。

吃飯時間一到,另生比他更窮無食物可吃,於是這位窮生便拿出飯糰,以及荷葉包內之小炒與之分享。二人邊吃邊談,志氣相投,同樣窮困,另生一餐之受永銘在心。暗自立誓,他日有成必然湧泉以報。

雨停二生一起上路,另生一路致謝不已,並相約他日再見由她回請。是科窮生吊車尾,無錢買官只好回故鄉開家私塾度日。某日得罪劣紳,上告數庭,皆因對方打點而敗訴。

當其案子層層上轉,轉到外巡御史之手。開審前夕,意外劣紳非但打點不動,案子反而逆轉,劣紳被判有罪,窮生獲得平反。窮生正在覺得納悶之際,御史之隨堂書吏,特來延請窮生入內。

當他一見御史竟竟是故人,內心不禁激動萬分。二人相見,參商久疏,後堂敘舊,歡樂融融。御史感慨的說:「當時若無飯糰之助,何來今日之小弟之官位。而當時小炒之美味,至今猶深烙新版,永難難忘記!」

御史為了感謝一飯之恩,他將當時小炒內容清楚記下。高中返鄉之後,教妻依方抓料試著下炒,可是任由其妻依規下鍋,不變食材內容,就是無法炒出理想之口味。窮生見其念舊不嫌貧家,遂邀御史到家再次享用母親手做之小炒。

巡案工作回京覆命之後,窮生和御史之間經常往來。夫人經由窮書生之妻教導,懷念的小炒一炒成功!御史夫人不知菜名,無以為名,遂稱請御史定名。御史感恩溯源,遂下名為「客家小炒」。一方面既可感謝故人,一方面又可享受著友情。於是「客家小炒」,就成為當地友誼的象徵。

嗣後,「客家小炒」逐漸因人而出名。御史每每巡視他地回宴,或者陞官設宴,必以小炒分享同僚。他的官位與日俱增,但官衙都在閩、粵諸地居多。經由他的努力推廣,「客家小炒」逐漸成為兩廣閩贛之名菜矣!

後來,御史之妻以為芹菜芫荽味重,因此,將之改為附近盛產之青蔥替代。這一小小修改,「客家小炒」之香氣遠播各地。許多家庭主婦,亦紛紛去芹菜芫荽改青蔥。為讓小炒能夠流傳,御史趁其閒暇將其衍變之素材記下。

食材知料單之內容,計開:豆干、魷魚干、蝦皮與五花肉為主體,同炒之香味則涵括青蔥芹菜元荽之外,以當地之青蔬辛香辣味為輔。基本食材既定,其他就看各人之火候與搭配啦。

明末清初之閩粵大遷徙,來台客族之小炒內容,因地制宜而時常改變。內容五花八門隨時變化。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各省之口味入台形成飲食文化之大混合。「客家小炒」更上層樓,原有之魷魚干豆腐干與五花肉一成不變,故爾小炒之基本香氣永遠保存。最近大家口味變濃,加辣椒或加墨魚隨意更改內容。幸好內容變化,並未影響到小炒之香氣,這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吧。

至於談到「粄與粿」。它是台灣人的主要食品之一,用糯米或在來米作成的粄或粿,一旦將它吃入人肚,就會讓人有著一種胃囊飽滿之感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幾乎無人不喜歡與它建立關係。

每逢神誕祈福酬謝神祇,粄粿就是與祂們溝通的媒介。喜事抹紅喪事素白,規矩明白,絕無混淆。因為它的用途廣泛,所以,製粄或蒸粿的專業者到處都有。吾家乃書香傳世,對於古禮不敢輕易言廢。是故在我印象之中,粄粿製作四時不斷。

在每個大年大節裡,祭祖迎神之大典之中,紅龜粿、新丁粄(慶祝添丁)、甜鹹俱有。形形色色擺滿供桌,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特別是新丁粄與紅龜粿用量極多,每每堆疊成塔狀十分壯觀。

我最喜歡吃油煎新丁粄,它與寧波年糕十分相近。兩面煎得焦黃,灑些鹽水十分爽口。若想吃它重味,沾著蒜頭醬油吃吃,其味之美令人食之難忘。其他粄粿我也喜歡,它們各有各自吃法,花樣變化偌多,容後再做說明。

阿欽是我小學的同班同學,他家蒸粿打粄販賣已歷三代。他的祖父廣定公開業,流傳迄今已擁有許多龜粿丁粄的印模。由於三代口味不變,所以,在山村提起「王記粄行」無人不知没人不曉。

逢年過節他們一家人都忙得汗流浹背,連阿欽和他姐姐都得請假在家幫忙。別看阿欽年幼身材瘦小,磨起粄來耐力可真驚人。他曾自己一人推磨兩個小時,中間連喘個氣也没停過,因此,要比耐力與實力,我與山村小孩都差他一大截哩。

這天下著毛毛雨,阿欽穿著簑衣來找我,邀我陪他去山村對岸的河排小莊。他說要去他叔公家,借用一組特大號的印模。在我記憶中,他家的粄模最大的有洗臉盆大。這種Size的粄模很少用到,但我不知道,他要借個更大的粄模幹嗎?

儘管疑問重重,但我還是匆匆穿好雨衣帶上斗笠,並向母親報備後與阿欽一起出門。兩人沿著河壩的臨時便道前進,涉水走過長長的石跳路,終於踩上往河排去的山徑。再通過一堵石駁崁,又走七、八分鐘之山路,已經來到阿欽他叔公家。

他老人家精神不錯,滿面紅光健康特佳。昨天他接到阿欽他爸的電話後,已將大印模從倉庫中,拿出來洗過一遍,一併檢查它的花紋,等候我們前去取拿。走上曬穀場,我被那付大印模嚇一大跳。

我吐吐舌頭傻傻的說:「天下真有那麼大的印模啊?」哇塞!它的直徑怕不止五尺之大,一個人根本無法移動它,怪不得,阿欽說好說歹就是要我陪他一起來拿。好小子!竟敢抓我公差。內心儘管諸多不滿也無可奈何,誰要我是他的死黨呢。

阿欽告訴我說:「做紅龜粿的印模上,雕刻著許多不同的圖案。通常,喜事用的印模刻著桃子、李子、菊花或元寶圖。印模上刻著「壽」字者,那是祝壽或掃墓用粿的圖案。通常只是在果色上分別,祝壽用紅面,掃墓則白身不染色。此外,他還說:「年資老久的紅龜粿店,他們的紅龜粿還有分葷餡或素餡呢。」

阿欽家學淵遠打粄製粿知識豐富,我在寫作上遇到有關這方面的常識,多半是從他那裡取得的。阿欽自小就跟在父母身旁學做粿粄,從挑選糯米、洗米、磨漿、搓揉、上印、退粿、小小年紀樣樣技能絶不含糊。

小學畢業那年,他親自製作了一百多個,桃型紅龜粄分送給每位畢業生。他的舉動在山村被傳為美談,上村的文貴伯調侃他說:「啊!那麼早就替店裡做起公關啦?阿欽可是我的東床婿呃,誰都不准與我爭搶!」

文貴伯的話語成為山村傳誦知名句,山村大人小孩都能琅琅上口。然而,可惜是文貴伯的願望幻滅了,就在阿欽成年之後,因為有段長時間出差在外,因而有了結婚的對象。她是林村天送哥的小表妹金蓮,溫柔婉約很有生意頭腦。而這位林金蓮小姐,她就是我們小學時代的班花啦! [待續]。
作者的故事裡
總能兼顧各個範圍的事物
有較廣較遠的「民以食為天」
有「客家小炒」的典故
近的便是阿欽打粄製粿的知識
這由遠至近的敘事手法
的確豐富了故事的內容
並充滿了一份人情味

ocoh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