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章,對於平常人,是代表個人身分的物品,像私章。也與工作、信用、憑證有關,在於各種印記、銷戳或關防。有時與藝術、收藏有關,在於篆刻、書畫收藏。但對於我,是各地的風景、名勝、史蹟、展覽,以及自己的旅行足跡。

一開始,戳印對於我,只是旅遊或參觀展覽的一部分,代表自己到此一遊。有時,看到戳印,旅遊的記憶與往日同學相處的回憶,如在眼前。

故事要從國小說起,校外教學是最期盼的活動,儘管地點不外乎動物園、天文台,甚至兒童樂園(位於圓山),那時看到戳章,只能用圖畫紙的背面收集,整張紙印得滿滿的,是最早的成果。

只是,那時身為國小生的我,還沒有獨立的經濟和相關資訊的管道,都是利用活動收集戳印,有時父母利用假日全家出遊,就是值得把握的機會。時間越來越後,既有的圖畫紙或著色紙也換成更容易取得的摺頁、導覽手冊或明信片,既有空間可以利用,亦能用於作業。

上了國中,故事的內容接續國小的經驗。區別在於,自己也漸漸開始以公車和捷運通勤,自己出去玩的機會也多了。台北市的博物館是最常去的地點,與博物館相關的戳章是當時的主力,包含國立台灣博物館(時為台灣省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科教館(當時在史博館旁)、郵政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每一個戳章,都是一次學習的記錄和證明,對於歷史、對於自然科學。

相對於上,國中時期,班導師還主動利用寒暑假帶全班出遊,國立歷史博物館、淡水紅毛城,都有我們的足跡、影像,也少不了收集戳章的機會與樂趣。在淡水,首次接觸到木板明信片,厚實而溫暖的質感與富含地方特色的燒印圖樣,也成為戳章的絕好載體。

考進高中後,故事卻出現斷層——課業壓力,讓收集戳章的工作和進行為之中斷,假日都被用來自習和讀書了。所剩不多的時間,也用於運動。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畢業旅行時收到的戳印,位於屏東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燈塔。熱帶風情的景觀和豐富的生態,令人難忘。

這種情況,直到高中畢業才有了改變。一是等待大學入學期間,出現的時間。二是在這段時間,對於過往的整理。三是通勤條件的改變。契機始於高三下學期,從新店區(當時還稱市)中央路搬到中興路一段,比起以往以公車外出或等捷運小碧潭站的班車,捷運新店區公所站或七張站的班車時間相對固定,又是公車必經之處,對通勤甚有助益。而搬家和整理物品累積的經驗和心得,讓摺頁、導覽手冊或明信片收集戳印的做法浮現問題。這些東西取得方便,但易於散失和缺乏統整性的缺點在搬家過程中一覽無遺,即便這些東西一併帶入新家,整理起來相當耗時不便,更別說自己想隨時拿出來欣賞和回憶。必須要用新的方法,來保存這些具有回憶的物品。

從高中畢業到大學入學這段空檔,除了利用打工增加自己的經驗,還能做些什麼來讓空白三年的人生更加亮麗?答案是旅遊,增廣見聞的同時,附帶價值就是收集戳章!

面對過去的戳章,我買了本剪貼簿,把從小累積至今的戳章圖畫紙、摺頁按照記憶順序貼進去,至於導覽手冊,則在圖書中另開一區存放。為了安排活動與時間,年曆記事簿成為隨身攜帶物品,也是收集戳章的載體。進入大學前,與高中同學去台中、南投旅遊三天二夜,對日月潭、清境農場的美景難忘之餘,戳章就用此法收集,並有個人心得。

可是,一般的年曆記事本都有格線,戳章蓋上去,往往影響視覺效果,更不用說一些生活記事、財務收支,讓內容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日期和地點的出現,使戳章收集出現系統,對後來的改變奠定基礎。

進入大學後,一面上學一面兼職,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也訓練並累積自己出社會所需的能力和經驗。在父母推薦下,進入貓空纜車擔任服務員,為期二年。就是在這二年,確定現今收集和管理戳印的辦法,乃至結識相關同好、建立情報交流網路。

這要從一位同事說起,綽號叫印章,也表示他的興趣所在。最初認識,是他的旅遊經驗,後來是他的收集。利用空白筆記本,配合日期、地點、相關心得和資訊。讓戳印收集出現不同境界,不僅有時間、地點可循,相關資訊更可用於旅遊計畫的參考。讓收戳不再是隨機的亂槍打鳥,而是一種有計畫和目標的行動。

最重要的是,印章自己還獨自環島旅行以收集戳印,所得成果,既是人生閱歷、不同眼界、不同文化風情的見證,光是背後的精神和毅力,就令人感佩不已。受到他的經驗和做法影響,我把年曆記事本和收戳冊分家,各歸本行。年曆記事本用來記事和規畫行動、計畫、收支。收戳冊則用於收集戳章,每一回收到戳章,一定加上時間、地點、活動內容和資訊。至於戳章的來源、地點和時效,就要借重網路的力量了。除了既有和已知的地點,網路也擴大資訊來源。

我常常跟著印章一起出外收集戳章,體會不同的景觀、文化,也認識許多戳章同好。因為這些同好,可以交流戳章或相關資訊,一些自己因上課或工作而無法收集的戳章,可以以此彌補。有時自己收集的數量一多,也能用於交換。

比起目前收集戳章的故事,一些收藏另有意義。一本日據時期的台灣儲蓄銀行存摺,封面有二個戳章,分別是感謝儲蓄紀念與勤儉儲蓄紀念日,前者是東亞地圖搭配飛機、炸彈,後者是日本國旗、富士山和標語。儘管不懂日語,卻是皇民運動與對日抗戰的見證。一張空軍發行的明信片,後面有個戳章,從「擎天戰鬥營」、「航空機械研習會」、「六十一年七月」,可知是民國六十一年救國團主辦的暑期活動,見證政府遷台後成立的救國團和相關活動。

類似收藏品在網路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露天拍賣中的一件商品,日本侵略中國聖戰紀念帖戳章冊。封面為日文題名,封底有民國和昭和紀年,經摺裝,總計三十八個戳章,每個戳章都是一個地區或城市被攻佔下來的成果。當時,許多日本兵(包含台籍日本兵)擁有此物,日本投降後為防殺身之禍而焚毀甚眾,留存至今者罕。這是八年抗戰的血淚見證,背後和史料意義已經超越賣家的開價,新台幣一百萬元。

類似主題,還有許多日據時期發行的明信片,主題從自然景物、人文風俗、重大事件、各類活動、交通載具、政策宣傳都有。有的上面也有相關戳章,既是研究文化和歷史的材料,也是國家文史研究單位徵集的目標,也常見於相關展覽中。

戳章,可以是旅遊行腳的見證。但對於我,一方雕版印刷中,寓意的一種情誼,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