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

在過去貧窮的日子裏,有吃能吃就是一種福氣。廣東人喜歡吃很會吃,他們把吃當做日常生活裏不可或缺之要項。

時常聽人提起;「老廣真厲害,啥都能吃一個不漏。舉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游的、只要可以吃的他們可吞下腹肚。」

然而這句話,在我們部隊裏似乎說不通。因為伙夫老廣與駕駛班的老廣的食慾,似乎低得令人難以想像。最明顯的就是他們不吃狗肉,吃魚吃肉還非常的挑剔。臭豆腐他不敢親近,許多不對味的伙食,他們也會退避三舍。

其他還有許多老廣嗜之如命的食品,他們也都會面露難色不想接近。因是之故,我們連長稱呼他們叫做「基因突變的老廣。」這批老廣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但是對於「啃的雞」與「賣當佬」的食物,他們都愛吃得不得了。那年頭的丘八收入不多,一個漢堡一杯咖啡都需要好幾大洋,可是他們連吃至吃卻也毫不手軟。

廚房的伙食班長王大憨,白白胖胖反應靈敏,完全看不見他有一絲一毫的憨相。此公是連上唯一沒有突變的老廣,天上的飛機、地上的桌椅,還有雞毛撣子不吃之外,幾乎沒有他不敢吃的東西。

記得那年度的夜行軍去屏東,夜宿龍泉野營之晚,班兵擊斃兩隻碩大的田鼠。連長下令掩埋丟棄,但卻被這位老兄搶走。午餐時長官桌上多了一鍋三杯鼠肉,眼見長官大快朵頤,阿兵哥們個個猛吞口水。

當日在下正好輪值監廚,班長快火炒作三杯田鼠之時,我人剛好進入廚房打菜,趁著班長不注意之際叼塊入嘴。香鮮甜的鼠肉在我舌尖跳舞,細細咀嚼滋味絕佳。因此見到大兵猛吞口水,這就不覺得有啥奇怪啦。

隨著時代之變遷,台灣的老廣們,早已捨棄他們無所不吃的飲食習慣。他們跟隨著時代潮流,否定了吃是福氣的傳統觀念。「保命養生」之吃法,已經成為他們遵行的新目標啦。

王大憨班長喜歡吃剩菜,廚房的隔夜菜成為他私人專有。每天早上用剩菜夾饅頭,曾經被連長罵得狗頭淋血。某日連長覺得胃口不佳,王班長呈上一顆夾剩菜的饅頭。連長愛吃不吃的咬上一口,接著是猛咬一口又一口,一顆碩大之饅頭就這樣落入連長的肚子裡。從此之後,連長吃的鰻頭也都夾剩餘之隔夜菜啦。

王班長的隔夜菜沒吃完,混雜一起煮成雑煮,它也是大兵們爭相取食之大菜。中國人傳統的飲食文化,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老廣將它改為「味形香淨」。在飲食裏不論是營養、衛生、保健、全都成為他們追求之新目標。

過去啥麼都吃的習慣,已經與他們漸行漸遠矣。軍中這批老廣們,兩岸開放探親之後,他們都曾回去大陸探望親友。親友紛紛以傳統食物宴請,豈知他們覺得這些傳統食物,竟然與自己的味覺格格不入。他們將自己的感覺,以及新的吃食習慣告知鄉親父老,得到的回應卻是「數典忘祖」四個字。

鄉親父老之反應,讓他們覺得很不習慣。廣州是中國革命之發祥地,他們的料理更是全球的強項。然而這群軍中老廣們心態,卻是認為鄉親父老的生活習慣,已經無法與自己的新習慣融合一起啦。從這幾次的探親過後,他們返鄉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有些人已不想回去了呢。

老廣班長飲食習慣已經變形,他對簡單好吃的飯糰情有獨鍾。現在小孩以吃御飯糰為時尚,在我們那個年代裡,飯糰可是窮苦的象徵。因為家裡窮買不起便當盒,所以,捏兩個大飯糰用筍殼葉或月桃葉包好,然後手提著飯糰奔跑著上學。

中午吃便當之時,有錢家的孩子吃完便當,還會用筷子敲便當盒,嘴唱「乞丐調」嘲笑吃飯糰的窮學生呢。

初中時期我的個性比較牛,所以,常為此事而與人打架。大人眼裡特傷腦筋,在老師與家長眼裡,我就是個問題學生。人人見到我無不搖頭,甚至有些人還會對我,坄以鄙視的眼光或嘴裡念念有詞,好像在數說我的不是。

當時的飯糰只是用剩飯撒些鹽巴,然後雙手互壓邊壓邊翻,做成一顆顆圓型或長橢型之飯糰。運氣好前晚有剩菜包在其中,那就是天下第一美味啦。母親捏飯糰喜歡包蘿蔔乾或夾片酸菜梗,有時則是包以綿梅子或乾梅。中午吃它之時,滿嘴酸酸甜甜的滋味,至今都還念念難忘呢。

記得有次母親替我包入肉鬆,哈哈!當天吃午餐大家都對我手中的飯糰,投以羨慕的神色,那天我真的走路都有風。有次外婆過來愾我們,她帶來一塊緊把重的鹹豬肉。次日我的飯糰內出現鹹豬肉,於是我又風光的出了一次大大的風頭。

羅春光(假名)是班長,他家有山有田非常富有。某日他不知那根筋不對,竟然用他帶雞腿的便當,想和我的飯糰交換吃。旁邊同學紛紛出聲願與他換,可是他偏就要與我換。盛情難卻之下,我只好勉為其難的與他換了。

但見他吃得津津有味,我才放心的吃他的便當。雞腿入嘴一陣肉香久久不散,回家將此事告知母親,卻被母親狠揍一頓,嘴裡還大罵我不知羞恥。儘管如此,第二天受不住他家便當菜之引誘,我又與他交換吃了。

台灣的傳統飯糰,在日據時代就有了,為何台灣人會想到這樣製作方法?主要是因為攜帶上之方便。 台灣的飯糰變化多端,可用各種不同材料,做出各種不同口味,不同形式的飯糰。

根據童年玩伴西野花子的父親說:「飯糰是日本武士在戰爭時,為了攜帶方便而發明的。米飯捏握成飯糰的過程中,大多會在米飯內加入鹽巴,除了單純調味功能之外,還可以補充武士們在打戰時流失的鹽分。」

日本飯糰幾乎全都是生冷的,主要是用蓬萊米飯當主角。但是台灣飯糰卻是熱騰騰的糯米飯糰。其所包之內容也多變化,包括有油條、蘿蔔乾等等 。說穿了,台式飯糰與日式飯糰最大的不同處,應該是包的餡料內容吧?

現代台式飯糰的內容有油條、蘿蔔乾、紅豆枝、肉鬆、酸菜等等。而傳統日式的飯糰,有的包酸梅有的根本就不包。現今台式飯糰,係於大陸撤退來台之上海人所帶進來的。它的捏做方法是將油條包在糯米飯裡,通常,它和鹹的或甜豆漿一起當做早餐。而這種飯糰同時流行於中國、香港、台灣,以及許多華人地區。

目前台式飯糰有鹹有甜,看你愛吃任何口味可以自己挑選。使用之米飯有五榖米飯 黑糯米飯、白糯米飯、糙米飯、蓬來米飯等等。各樣的米飯皆可包以不同的內餡,而內餡之口味,酸甜苦辣亦皆有之。

若是談到「御飯糰」,它的構想緣起於日本握飯原理。民國八十三年,統一集團所屬之便利商店,開始學習日本低溫米類食品保存法。首先與日本廠商合作,開發出18℃之三角飯糰。先在北部五十家門市試賣,結果成績還算可以。遂於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開始將其產品改名為「御飯糰」。

御飯糰之出現,逐漸改變國人不吃冷飯的的習慣。再經過一番計畫性之促銷活動,東瀛舶來品之御飯糰,遂在台灣米飯世界裡,創造出一種新的飯糰文化。時至今日,它也是該集團便利商店商品主流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