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和讀一百首詩

文學相關理論
每日限貼兩篇
自動消失
黑山姥妖夏宇的後現代夢話詩,她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玩下去
新世代寫詩的朋友,夏宇只能有一個,如果抄襲或複製夏宇
那麼肯定會搞爛詩讀者的胃口
這道理跟"鬍鬚張滷肉飯"一樣
如果到處都是打著"鬍鬚X滷肉飯"的招牌
肯定會讓消費者倒盡胃口
你們自己冷靜下來想一想 該如何去走出
發展出各別的風格 語言特色和詩質
走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道路來

請問:你會想當"夏宇們"的其中一個 還是你自己呢?
陳克華鴻鴻唐捐李進文林群盛顏艾琳鯨向海林達陽這些中生代
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後現代風格傾向
但是他們各自具有自身的語言風格和特色
彼此間的相似性並不大 也沒有被夏宇給牽著鼻子走
你們反省一下吧?與其嘯聚在蘭若寺
當個面目模糊的黑山夢話派囉嘍
不如自己行走自己的江湖去闖蕩吧?
切記:
文章最忌隨人後
千萬別當跟屁蟲
排比的美學效果

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收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的效果。而使用在詩詞方面,學者認為則有(1)在表意上可使語意強烈、氣勢貫通,(2)在讀音上可使形式整齊,節律(節奏)感強8。
第三節、排比的形式結構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相等的語句,表達同範圍或同性質的意象,叫做排比。」9,「將一連串同一範圍、同樣性質的事物,用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的詞組或句子,一項接一項地表達出來,就成了排比。」10。
從學者對於「排比」的定義說明,可歸納出下列形式要件:(1)三個或三個以上語句(2)語句結構相似(3)語氣一致(4)字數大致
相等(5)表達同範圍或同性質的意象。
這五項條件可化約為「句數」、「句型」、「語氣」、「字數」、「用字」、「文意」六個面向來探討。前五款為與外觀「形式」相關者,末款則為與「內容」相關者。各家學者的解釋大同小異,僅「句數」和「文意」稍有出入。這部分的差異,筆者將在後面的段落,辨析「排比」與「對偶」時,詳作析論。
筆者以為「排比」辭格的修辭作用,可分別從三方面加以探討:
一、形式上
「平行句法」的形式,本身就具有意象的「並列性」或「承接性」或「遞進性」,排比的形式外觀同時也具有「圖象性」,如詩人林亨泰的圖象詩〈風景:NO:2〉,即是以「排比」來進行演出的:
〈風景No.2〉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張漢良導讀此詩:「〈風景〉藉詩行或意象語之重覆或平行排列,造成無數的空間疊景。〈風景其二〉用字樸實,意象單純,但作者將簡單的意象透過特殊的句構的處理,產生了層次無限的空間秩序。」11。
二、語意上
數句排列使結構緊湊,語意上或同質並列或相續承接或逐級遞進,層次分明且意蘊繁複飽滿。
三、節奏上
排比各項由於句型結構(語法)相同,用字相似、字數相近,形式相似。相似句型在節奏上反複迴旋,吟詠之際,語氣逐漸增強,產生和諧美,早期《詩經》裡民歌性質的〈國風〉,為適應歌謠體所具有的節奏上反複迴旋的要求,大量採取「排比」形式,其作用即在於此。相似句型使得排比各項節奏長短快慢趨於一致,相對應音節的輕重也相同,還有相同的「提示語」(提挈語),各句的節拍、輕重形成有規律的重復,產生鮮明的節奏感。
.
讀一首詩和讀一百首詩
.

台灣政治上維持偏安格局一甲子,大環境從動蕩到逐漸安定,台灣的詩人從戰前世代到現在,至少經歷了四到五個世代。我出道較早,參與了80年代詩社詩刊報紙副刊蓬勃發展的時期,在台灣70和80年代這20年間,是台灣新詩發展的高峰期,此後就逐漸蕭條下來,除了網路,平面媒體方面詩人發表的管道和演出的舞台越來越少。

自90年代到新世紀這20年,台灣新詩基本上分成老中青三個世代,老前輩們還有些繼續耕耘,主力應是中生代,但其實中生代詩人,由於經濟壓力沉重,存活率和活動力都不高,以致新世代反而詩作產量較多,這的確是個令人隱憂的問題。

新世代(90年代至今)的創作方面,取材和創作手法可分為兩大類型態,一是受後現代風潮所影響的「夢話派」和承續抒情傳統的「鴛鴦蝴蝶派」,這兩類的共同特徵都是視野窄格局小,後現代主義在西方,80年代後期就被布魯姆等學者宣告「終結」,基本上已非當前世界文壇的主流思潮,但這過時的洋玩意兒,在台灣的詩壇卻還在玩,而且只有詩人在玩,小說劇作家和散文家幾乎對它不感興趣。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文創者如果有心,可以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學,但就詩人這群體而言,除了極少數的中生代詩人具有危機意識和歷史使命感,願意以較寬廣的視野和格局,去創作一些關懷社會和現實議題的社會詩,新世代詩人幾乎都沒意識到,在夢話式的後現代和軟膩的鴛鴦蝴蝶以外,還有更多值得詩人關切的議題,還有許多能夠打開讀者內心產生共鳴的表現手法。

後現代的許多創作手法,包括拼貼、自動語言等,本質上是承續自「超現實主義」,所以完全稱不上是比較新的主流創作思潮。台灣一部份的新世代彷彿溺水者,在發現夏宇的詩集大賣後,緊抓住這根稻草,轉而成為她的追隨者。問題是台灣只能有一個夏宇,她的語言風格有其來自影劇方面的特殊血緣,於是才有著小說似的故事結構和接近獨白的表現手法。這點是許多缺乏「敘事學」概念和「劇場表演經驗」的新世代模仿不來的。於是許多年輕人從她的那些詩集裡去揣摩夏宇,這真的是「搞一窩蜂」,一筆糾纏不清的糊塗帳。而最壞的影響是,這些受後現代思潮和夏宇影響的新世代詩人,語言破碎嘮叨,形同自言自語或連篇夢話,意象經常水平跳躍導致上下文間缺乏邏輯關係,於是造成結構破碎,「有佳句無佳篇」以及「意境上的淺碟化」,當然視野也就越來越窄化,格局越寫越小。這肯定是一個警訊,因為「寫給自己爽」的詩作越來越多,意味著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詩集也就成為讀者不敢碰不想碰的文本,淪為出版界的「票房毒藥」了。
也許,我跳出來喊「狼來了」,會令許多人聽得刺耳,但是數據會說話,詩刊和詩集銷售量,詩社數量和詩活動的頻率,從80年代高峰期過後就開始明顯地走下坡。席慕蓉和夏宇分別代表鴛鴦蝴蝶派和夢話派的掌門人,至於追隨他們的人,多數將會被湮沒在文學史的洪流裡。我反倒樂觀的相信,少數還關心社會議題的詩人,他們言之有物的社會詩,會被文學史家放進史冊裡,因為他們貼近一個時代真實的社會脈動。

我喜歡北島顧城的詩,在那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朦朧詩運動裡,我接觸到的詩人作品,書寫了他們心中的苦悶,並忠實地反應了他們的時代和社會脈動,反觀離開讀者越來越遠的後現代詩,現在所遭遇的困境不僅是使得「詩的小眾化」問題更形嚴峻,更糟糕的可能是他們彼此間越來越相似,「個人特色和風格」的界限漸泯,只剩互相混同分不出作者是阿貓還是阿狗的「集體風格」,給讀者的感覺是「讀一首詩和讀一百首詩,竟然沒什麼不同!」。

肯說實話的人,總是經常被當成「派狼」(反派),我置身局外,早已無所謂的啦!這些年看到一些年輕人都跟著夏宇歐巴桑玩文字遊戲,覺得這種支離破碎有句無篇的「東西」,也該適可而止了,可惜這夥年輕人還是聽不進去,寧可當後現代裡搖旗吶喊的囉嘍,也不願認真思考,該如何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道路。

我始終相信有歷史意識和生活質感的社會詩,一直是時代的主流,台灣的新生代紙醉金迷,視野比一隻螢火蟲還不如,看來是不會有什麼成就,台灣詩壇太強調個人主義,詩人沉緬於小我的愛恨情愁悲歡離合,幾乎絕少過問社會民生,這樣的「晚唐」格局,將來不太可能走得出去,既然不可能蛻變為蝴蝶,就讓他們繼續留在島上,自生自滅當一隻隻寄生蟲吧!
這篇是我2011年寫的小篇幅詩現象評論,四年後我已經拋棄這種杞人憂天的想法了,詩要怎麼寫隨各自喜好,至於讀者買不買單,就看個人本事了~~

回應與挑戰~~

請愛詩寫詩的各位,思考以下三道問題~~

(1)詩與非詩, 由誰來定義?詩評家嗎?又該是哪類的詩評家?一個稱職的詩評家該具有那些本職學能(本事)?

(2)詩評家評論詩作品,該不該有方法論(有客觀的美學規準)?印象式的唯心論(自說自話)批評,算不算有所本的批評?

(3)被評審認可的文學獎得獎詩,或詩評家認可的好詩,讀者就一定會買單嗎?席慕蓉的小女生情懷爛詩和夏宇的夢話謎語詩,為什麼打敗萬千被認為好詩(包括文學獎得獎詩,年度詩選入選)的詩作品?

我從不討厭席慕蓉和夏宇的詩作品,一個明朗一個隱晦,但他們受到廣大讀者歡迎,一定有所本,如果從"讀者反映理論"來觀察,這問題似乎又回到以往"明朗與晦澀"的論爭~~~

新詩要走出小眾化格局,詩人是否該認真考量讀者對新詩的期待或反應?是否該貼近讀者的需求面? 還是詩人繼續躲在自我的象牙塔裡,寫那些自我感覺良好,但讀者有看沒有懂的詩呢?
讀者的閱讀裡解能力,因人而異,這也是市場上"各取所需"的機制使然,是否該彼此尊重寫詩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