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詩歌與修辭學(之一)

文學相關理論
每日限貼兩篇
緒論:詩歌與修辭學(之一)

第一章:修辭學:文學內緣研究的方法論之一
第一節:文學研究的對象:作品、作者、讀者和社會間的四維關係
【壹】理論框架:文學的批評模式
就文學研究的對象而言,每一種批評研究模式的選擇,都是圍繞著「作者、作品、讀者和社會」這四維關係,研究者選定的其中一維或數維作為對象,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側重研究某一種,就會形成某種批評模式,如側重作家心理和創作經驗的研究,則產生文學社會研究、傳記研究、精神分析法、原型理論等;強調作品本體研究,則產生符號學方法、形式研究法、新批評方法、結構主義方法等;側重讀者接受研究,則有文藝現象學研究方法、文藝解釋(詮釋)學方法、接受美學方法;而注重社會文化研究,則有文學解構主義方法、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方法、新歷史主義方法,乃至後殖民主義文學批評法等。對不同對象的側重,是由文藝研究者的文學觀念決定的,因此,在方法論的主體--客體兩極上的不同側重、不同結合,便產生了各個不同而又互相關涉的豐富的批評模式或批評理論。當面對文藝現象而運用一定的理論進行研究,就形成一定的批評方法,而這種運用相同或相近的批評方法的人進行研究,就形成一種批評流派。」註1
從符號學的觀點,可以提供理解文學作品與批評的不等值性。每個符號系統都有一套自成規則的符碼(code),使用符碼來處理信息,稱為編碼(encoding);使用符碼來解釋符號,就是解碼(decoding)。在符號學領域裡,只有編碼和解碼過程相應,才能「正確地」傳達信息,若不能相應,就會出現誤解。在實用語言(如電腦程式語言、科學用語)的符號系統裡,符碼必須是強制式的,一旦編碼出現錯誤,就會出現不被接受(如「亂碼」)或不能理解的情形。亦即編碼要求精準,具有絕對權威,解碼則必須完全複製編碼,否則「誤解」會是絕對的。文學則是一套以書面語為內容的語言符號系統,編碼沒有絕對的權威,解碼更有一定的自由度,因此誤解就不會是絕對的,換言之,「誤讀」(misread)或「踰讀」(over- read)是可以存在的,也就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對錯標準」。
在現今多元價值觀普及的學術界,任何的文學現象批評或文本影響檢討,都有其自身主觀的局限性和盲點,亦即所謂文學文本的研究,其實無非是敘寫策略(批評模式)的選擇,也就是方法論的選擇應用(或者說:套用)。而這些方法論究其實質,都是前行者已經建構出來的理論系統,或者稱之為「理論框架」(the frame of theory)。修辭學(rhetoric)是一套正在發展中的語言符號系統,作為解碼的工具,相當程度地能夠對文本進行有系統地「細讀」(close-reading),在解碼的過程中,相對客觀地聯結「能指(signifier)」(符號)和所指(significance)(概念),把讀者從文本的「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在此指:文學語言)帶入「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在此指:意境)。
【貳】本篇論文的理論框架:
本篇論文以「台灣戰後新詩作品」為研究對象,本論部份以「修辭學」為主要研究方法,偏重文本的「內在研究」(詳後述),就各類辭格形成源流、形式特徵、應用方法、施用效果以及與類似辭格間的比較與區別,進行分析研究,並例舉相應作品佐證說明。
除此,於本論結構方面,以美學為基礎,博採語言學、符號學、心理學觀點,進行組群分類,將外觀形式(構成要件)相近的辭格歸為一類,由博而約,自篇章以至段落修辭,綱提而目舉,條分縷析,依序論列。
第二節:文學的內在研究:作品
就文學作品(文本)研究型態而言,則有所謂「內在研究」與「外緣研究」(註2)的區分。
「內在研究」圍繞著文本(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對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詮釋與解讀。分而析之,「內在研究」在新詩文本所關注的議題有三:
(1)分析詩作品的內部構成條件:包含詩作品所使用語字的音形義(語音、字形、字義)等,作為意符(signifier)的外在形式條件,也就是新詩的韻律(音樂性)和語言文字的形象思維(意象)與形式設計美學(分行與篇章結構)等。此即為本篇論文附論所探討的範疇。
(2)考察作品的表現手法與語法結構:經由對詩作品的形式解析,考察作品的表現手法(技巧)。考察的方法主要以修辭學藍本、同時探討各類辭格的美學、心理學基礎,比較分析各種流派特有的表現方式(如寫實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魔幻寫實),把握其間語法結構的差異性。此即為本篇論文本論所涉及的主要領域。
(3)探究作品的主題與段落意旨:透過詮釋,著重理解文本潛在的(暗示:主要為隱喻(metaphor))、或者延伸的(主要為象徵(symbolize))意義(言外之意),就主題和段落意旨的指涉(referrence)屬於精神論的形而上層面。
第三節:文學的外在研究:作者、讀者與社會
文學的「外在研究」則涵蓋甚廣,包括作者、讀者和社會此三維,所以,(1)作者的傳記書信、(2)作者自身的意識型態,亦即文學觀(價值觀和美學觀)與創作動機)、(3)作品所反應的時代(歷史)背景、社會(政治的、經濟的、教育的…等等物質層面)情況(4)作品所涉獵的文化思潮與主流價值等精神層面。
一位理想的研究者,應該要兼顧到文學的外緣和內在,畢竟那是一體的兩面,可以偏重,但不宜偏廢。一位研究者必須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批評方法,妥切而條理地旁徵博引前人的觀點。同時,又要能兼顧外緣和內在研究,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使論述面恢宏博大,論點又能條理清析,脈絡分明。
【註】
(1) 參閱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頁17,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 參閱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頁130〈文學的外緣研究與內在研究〉,台灣台北雅典出版社出版。

陳去非:台灣現代詩修辭美學研究
此為最新修訂版
各位大小朋友:
是不是我的論文寫得太深澀了
以致點閱情形偏低

接下來要貼的 有些涉及語意學和符號學
如果你看不懂某些段落
請把它們複製 貼出來
我會找時間回答你的提問

花格格敬筆



生澀未必,只是也許需要適切排版間隔

以利線上閱讀

小朋友口無遮攔

如有得罪就先道歉了
弦月:
文章是給想懂的人看的,多一些人看得懂,文章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只可惜網路上的作者,多半嗜吃速食,不喜歡這種大鍋菜。
歡迎你來此討論。
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