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蟹•食蟹•诗蟹
王 水 宝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蟹,又称螃蟹、河蟹,还有“介士”、“无肠”等称谓。秋高气爽,正是赏菊啖蟹时节。儿子知道我爱吃螃蟹,前几天买来了几只大闸蟹,我十分高兴,就蒸熟了,持酒食蟹,以解馋欲。边吃边也让我想起了有关螃蟹的一些逸闻来……
捉 蟹
“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每当西北风一起,成熟的螃蟹就会成群结队爬向江河去繁殖后代,故说螃蟹脚痒,这时也正是捉蟹的好时光。记得儿时在故乡杭州,我与小伙伴们利用螃蟹“脚痒”要爬动的特点,选择一条靠河道的小溪,在小溪上用稻草搭一个圆锥型的小草棚,棚内放几张小凳或一小门板,用来坐或者睏,另置一块平整的青石,用来搁油灯或小马灯。待天完全黑后,我们便钻进小草棚,点亮小马灯,等待螃蟹。俗话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螃蟹一见灯光就会爬过来,当听到螅螅蟋蟋的声音时,这是打头阵的螃蟹来侦察了,我们立刻就屏息静气地守候着,连气都不敢喘一下。螃蟹十分机灵,只见它鼓起两只有柄的眼睛,警惕地东张张西望望,又挥舞着两只毛茸茸的大蟹钳,小心翼翼地东探探西触触,口里还不时地吐着美丽的汽泡,慢慢地向灯光横行过来。这时,可千万不要心急,捉第一只螃蟹一定要狠、准、稳地出手,用大姆指与食指将第一只螃蟹捉牢。如果下手不准让第一只螃蟹跑掉,它就会从原路逃回,向同类通报敌情,螃蟹就再也不会爬过来了。那么,这一夜就白费功夫,只好打道回府。持灯捉蟹,乐趣无穷,只要稳健、耐心,碰得好,一夜间能捉得三四斤,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餐。
食 蟹
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美食之象征,故有“蟹味上桌百味淡”之说。据文献记载:我国食蟹的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早在周朝就有人将螃蟹制成“蟹酱”、“醉蟹”食之。螃蟹的吃法很多,历代书籍就记有不少食蟹的方法,到北宋末年,还出现了食蟹的专著——《蟹谱》。在易牙的《易牙遗意》、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对螃蟹的食法均有详细的记载。清代江南才子、戏剧家李渔,是个嗜蟹如命的人,螃蟹上市,每天一到晚上,都要吃螃蟹,从不间断,他说螃蟹是“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之物,家里人都笑他“以蟹为命”。他还主张螃蟹不宜和其他食物同煮,要单独蒸食。现在的烹制方法,则就更多了,有清蒸、水煮、醉制、腌制、红烧等等。最常见的是清蒸和水煮。将活螃蟹洗净捆紧,放入锅内隔水蒸,待“满腹红膏疑似髓”(蒸、煮熟了的螃蟹)的时候,捞起沥水,置于盘中,乘热先食蟹脚,吃蟹脚有个窍门,将两头咬开,用嘴一吸,一条完整的蟹脚肉就吸出来了。然后剥壳将蟹身掰成两半,蘸上预先配置好的姜、醋、小麻油等调料,食后,“脂上沾腥洗尚香”,其味鲜得会让你直淌口水。由于螃蟹性寒,一般食蟹时除用姜、醋外,还以饮酒来驱寒,故有“持螯饮酒”的说法。酒,最好是饮浙江绍兴的加饭酒,度数不高,加温饮之。
南北朝时诗人毕茂世吟曰:“一手持蟹螯,一手提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他那一副超尘出俗、其乐融融的疏狂之态跃然纸上。

诗 蟹

“菊花黄,蟹肉壮”。螃蟹的鲜美,是有口皆碑的,千百年来都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为之唱之,咏之。他们在持蟹举殇之机,都喜欢吟诗作词,于是留下了不少吟蟹的诗篇。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不愧是“酒中仙”,持蟹举觞的醉态维妙维肖;唐朝皮日休在《咏蟹》诗中也写道:“未游沧海早知名,龙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道:“可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有尖脐团脐之分),苏学士以诗换蟹,一时传为佳话;还有宋朝的张耒,蟹肥菊黄时,人在河南做官,却想起了家乡江苏淮南的螃蟹,于是在《寄文刚求蟹》中写道“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筐实黄金重,螯肥白玉香。 尘埃离故国,诗酒寄他乡。苦乏西来使,何缘至洛阳”的诗来怀念螃蟹, 赞誉螃蟹,索求螃蟹。写出了蟹的实、黄,白、香,读后使人馋涎欲滴;明代书画家徐渭的《题画蟹》一诗中,把螃蟹描绘得更加形象:“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也写过螃蟹的诗;就连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竟以蟹择居,他在诗中吟道:“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一说是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所作)。
“霜降后,蟹壳硬”,正是“把酒持蟹以尝之”的最好辰光,愿君不可错失良机。一旦“蟹立冬,影无踪”,又得等到来年秋风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