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與詩,台劇與文學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因為觀察到,幾部流行的韓劇,在劇中,用了許多文學性與詩化的語言,作為劇中的意象依據,以及詮釋美感的註腳。例如金素月有關雨和雲的詩句,在最近頗受歡迎的韓劇-燦爛的守護神中,就被作為劇情的推動,以及美感氛圍的要素。

如金素月詩句:「那片雲化成雨往汝處下時,請記住,夜晚我所留下的淚水。」在韓劇燦爛的守護神中,轉換成主角是一個會化為雲,化為雨的「半神」孔劉,只要主角一憂鬱,首爾就會下大雨,當主角孔劉痛失愛人金高恩時痛哭,首爾因此就迎來了漫長的雨季。

別出心裁的,把韓國近代的經典詩句,轉換成戲劇元素,本來是2度空間,平躺於紙上的詩句,在戲劇的天馬行空的營造下,呈現3D立體的感情呈現;劇情與詩情,有因此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金素月的詩句意象裡頭,天空在下雨,是因為失去情人流下的眼淚,這樣易懂而跨文化的詩情想像,透過這部韓劇燦爛的守護神,傳播到了中,日,韓,台灣星馬等等的廣大觀眾的心中。

韓劇的成功,除了整形的英俊美麗男女主角,花大錢營造的華麗背景與3D動畫,其實蘊含於韓國編劇的文筆下,那些深厚的文學性,以及詩化的浪漫想像,也是韓劇受亞洲歡迎的原因之一。而像這樣,將文學性與詩化浪漫想像,融入戲劇中的嘗試,其實台灣也曾經努力過,如二十幾年前,大量改編自小說和鄉土文學的新浪潮電影,獨領風騷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人......

其實,幾十年前的台劇,品質是領先當時的韓國的。那時一部,金超群演的包青天,在韓國引起熱烈歡迎。韓國老一輩觀眾一看再看,至今,你到首爾或其他韓國城市旅行,飯店和旅館的有線電視,還在播台灣當年,金超群演的包青天。
在台劇的黃金時代,有極盡詩化,浪漫唯美的瓊瑤劇等等。瓊瑤劇,以李清照閨情詞,以及宋詞精煉意象為劇情推動,以及美感的註腳;在三四十年前,瓊瑤劇就跟現今的韓劇一樣,一但播映,就傳遍台、港、韓、星馬等地,當時的台灣瓊瑤劇,可說是亞洲流行文化的「台流」。

而之後,台灣的戲劇投資商,先出走香港,再轉戰大陸,而僅存於台灣的本土戲劇商,開始將台灣戲劇本土化,從前的瓊瑤戲等有中國題材與文化的東西,悄悄的從台灣戲劇界退場消逝。

而台灣戲劇本土化的過程,從香港請來了成龍的編劇鄭文華,在他的才氣縱橫下,將香港肥皂劇的爭家產,毒辣對罵,黑道染指財團利益,這些比較辛辣的戲劇元素,在「台灣霹靂火」中,成功的移植到台灣本土戲劇中。

從此,台灣本土戲劇,絕離不開爭家產,鬥爭,毒辣對罵,黑道染指等等,雖然劇名與演員的風格有差,但萬變不離其宗。
於是台灣年輕人,悄悄的遠離的台灣本土戲劇,轉而去電腦下載和韓國播映時間,幾乎同步翻譯的韓劇。韓國由於沒有經過像中國的五四運動,所以對其朝鮮祖先流傳下來的宗法,倫理,文學,美學,都自然的承襲了下來,沒有像近代中國文化的斷裂毀棄現象。

所以韓劇裡,婆媳,君臣,儒生,正義這些關乎群體社會的題材,都大量的存在,而反觀台灣本土的戲劇,就比較反儒家及後現代,諸如主角爸爸不是親生爸爸,女主角媽媽不是親生媽媽,自己繼承的家產,其實是父親用奸計搶奪來的。筆者非道德家,僅從文學與美學的角度,來看台劇激烈的劇情。

要說韓劇的文學性優於台灣戲劇的文學性,這倒也不必然,鄭文華從香港肥皂劇,帶來的毒辣罵人經典語言,也是經過編劇文膽們的精心設計。台灣戲劇的對家庭解構(父母非親生),對社會批判(財團間的爭權奪利),對國家存疑(台劇裡的官員都是貪污舞弊者),可以說是台灣戲劇工作者,想將一切祖先遺留的封建陳腐都清除,在西化與現代的台灣社會環境中,創造新生的願望。

只是萬事總有兩面,台灣本土戲劇的破壞性太強,強到倒盡了台灣年輕觀眾的胃口。畢竟,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當改革社會的激烈烈士,他們更多的願望,是有理想的伴侶組成幸福家庭,國家能照顧百姓,百姓能以國家為榮這樣的良性互動,並且在有正向劇情的戲劇中,佐以優美的文學與詩化對白語言,讓觀劇者賞心悅目;而這些,強調婆媳,君臣,儒生,文學的韓劇,或多或少的可以提供台灣年輕觀眾的心理需求。
所以,筆者最後,覺得台劇不比韓劇差,只是台劇氣氛太肅殺,看多了讓人沒有親切感,而韓劇,只是繼四十年前的台劇瓊瑤風潮,三十年前的港劇風潮,二十年前東京愛情故事的日劇風潮之後,接著再起的亞洲戲劇流行風潮之一,等韓劇退流行,可能又是另一個國家的戲劇,在流行亞洲,也不一定,真的,逝者如是夫,不捨晝夜......
台灣戲劇的確曾經是我們國人的驕傲,但是目前不景氣預算有限之下,要做出優質又有口碑及市場的戲劇的確不簡單!

麻吉~
上編劇班時,老師說現在台劇的製作費,一集大概23萬到100萬之間,和韓劇動輒上億元的大製作,真的是難以比較。
台劇的創作人也是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