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感寒氣的一場雨後,還只四月,高雄已進入夏季。

  是那種出門時,門口偶爾有車經過的,在大太陽底下聲音無法通過太炎熱空氣,而讓人不自覺張著下顎懷疑起自己耳鳴的街道,有如盛夏;是歐巴桑們會捲著褲管,揹著袋子,單手撐著雨傘拖著腳慢慢走在路肩的天氣;是路的一側蓋著透天陰影,一邊是走在上頭睜不開眼,城市裡快要冒煙的金黃色迴廊。

  已是會在終於脫下安全帽時感到格外涼爽的日子。

  年復一年,即便細心觀察也很難說出每一年的夏天究竟有何變化。大概是因為這裡的三、四月始終是這個樣子。雖然還沒到能輕易看透深處,雲拉長成一絲一絲的湛藍穹頂,偶爾還會來個寒流的餘波,但已經是能從雲與雲間見到白顆粒漸漸沉澱的藍,有著淡淡的粉紙質感。這種時候,氣溫還未能到頂點,但在七八月暑期的強風也還沒來到前,待在戶外只有比盛暑時更加難受。

  室內也沒好上多少。有些人會抱怨著像是「天氣越來越不尋常。」之類的感嘆,但若要認真比對出不同處時,卻只能喃喃著若有似無的牢騷。

  四面的牆,那些本來應該遮住烈陽的竹簾卻只讓室內的空氣越來越混濁。我試圖打開風扇,讓它背著窗外,但風扇吹出的卻只是令人沮喪的熱風。呃,大概就像現在的社會吧。城市,或者說這片土地,看似與往年以樣沒太多不同,卻從來沒像這一刻這樣,陷入越來越深的迷惘。從來沒有這麼一刻,人們覺得似乎到處是病徵,但卻又無法循路找出癥結的時候。或許就像這片天空一樣,早就不聲不響地變化著,只是沒被關心過。

  如果要對此歸納,只能簡單說這大概就是意識形態的對立了吧,一開始就不會有解答的對立。對立倒不成為問題,比起立場相左,無交集的對立更令人難受。一般人總會以為若能除去身為人的種種預設立場,就能以最純粹的邏輯通往真理。噢親愛的同學們,人無法外於意識形態而思考,「請不要有意識形態。」是種無力的辯駁。那些包括巷口柑仔店啤酒與花生幾元,幾年後又漲為幾元的生存經驗,都影響著思考的方式,這也就是被稱為意識形態的框架。我等既身為人自然不能不受經驗干擾。

  除非我不再是我。

  曾無意間見過研究,語言干涉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大概也就是如此吧。學習外國語的過程無論書面如何容易閱讀,基本邏輯的不同仍難以突破。畢竟自己還未能作為當地人生活過。這特點在進行推論時更是明顯,畢竟描述與事實本為二事,除了自然類語彙不能真的改變事實,社會性語彙依賴定義的存在本身也說明權威的重要,「因為我們共同同意事物為此,則事物為此」,但各地人對於同一事物的想像少有全然吻合的時候。如果進一步到形上學那就又更加麻煩了,就像黑格爾所說的,無限不可描述,若能被定義即為有限而非無限。這下,沒有人能找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那些「真物」。想像中,被各種名為定義之索的麻繩正充滿著腦內,外頭則是一重又一重名為經驗的透明玻璃方塊。

  我們處於的就是這樣的時代吧。社會發展已經無法仰賴生產消費模式持續創造推力,亟待打破原有經濟框架。但父輩或更老的卻是成長自人口紅利帶來的快速消費時代,自然不能看透當前困境已是消費者陷入困境所產生的社會停滯,而我們這輩人當然也無法同感一切都充滿希望的樂觀年代。但對於這個困境卻沒有正確的解答,只能通過理論或是前人的失敗例摸索。

  不過,大部分人似乎都不願意摸索。總希望專家們提供正確且去脈絡的懶人包,或是太簡略地歸罪於單一癥結,對於各種制度改造或是議題態度大抵如此。但又有誰能預知未來如何,又如何保證結果。人的本質是否是畏懼未知的呢?

  宏觀論者會滔滔於歷史事件只是社會群體的流動,而非特定英雄的才略,比如托爾斯泰闡述在河岸彼處食草而無端肥美的天才羊,時代的推進僅僅是眾人的意志形成洪流,英雄只是時代所需,站在正確位置的人物,越上位者越身不由己,由此鄙夷對拿破崙的推崇論調。對論者而言,英雄的出現從來都不能影響歷史,是人群的流動自然引導某個被稱為英雄的人物出現。但人之理性受限於經驗,推論不能超出經驗,時人既然身陷在事件其中自然無從宏觀。我們是否已開始形成洪流?結果如何只有後人才能見到了。

  自然,身在其中,身為還只二十來歲的人,對於老一輩老是將諸問題歸咎於年輕人時不免感到氣憤。因為,我們明明什麼都還沒開始。

  尚無作為又要如何被評價,甚至是承擔責任呢?當然以自己對長輩們的認識,他們大概會有一套自己的說辭──「罵你代表對你還有期望。」這大概是求學時自己所認識的大多也是這一類長輩,即便是學識深厚的教授,提倡基本人權與自由的師長,對此也是深信不疑。「像孩子一樣被罵。」在教授們眼中是不可思議的疼愛,但這也同時說明被期待的痛罵有著情感上的對價。而相較起自己信服的師長,被電視台中,那些彼此毫無傳承卻又說著教訓的老人們訓話,我想,自然很少有人能服氣吧。

  有時透過螢幕看著年金改革議題,看著司改議題的反對者們,常常會壞心地想著也好,自己仍然年輕,就走吧,還有能力能離開。就讓老東西們留在原地陪這座島沉沒。

  但,我更想在書堆間偶然抬頭時,在出門時能是自己熟悉的,高雄太耀眼的湛藍天空。被師長問及理想時,會說出「在椅上讀書曬太陽吹風吹到睡著」的自己,內心無論無何都不願意這樣的日子太過輕易地消失。

  我究竟為何存在呢?在這樣的時代裡,乍看無匱乏卻又已無法在現有體制下突破,無法在社福與經濟間取得平衡的時代裡,總能讓人思考自己存活的意義。或者是更麻煩點的提問,人究竟是為何而活?我們用勞務換來債,卻又無法阻止債權不斷貶值。生為自由人,卻越來越似輪裡的倉鼠。有時會假想著有種未來,在某個未來哩,在青春尚未枯萎時死去,或許會是種美德吧。

  在這樣看似與往年毫無差異的夏天裡,多麼希望這些對於未來的無助感僅僅是無謂的擔憂。或許十年後,或是二十年後,會回想起時代曾經也有像這麼平和的時候。只是當時的自己不會意識到多少這已是僅有的還能在懸崖前觀望的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