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古蹟」,最難提防的是「歲月」的考驗。每每在那日晒雨淋過後,原有風貌受到大自然的淘洗,外相剝蝕留下斑駁,使得後人難窺其原貌而徒呼負負!每當我們踏步徘徊於古蹟面前,一股思古幽情之心緒油然而生。可是當你見迎面而來的先民遺蹟,佈滿著星霜風塵,它的面貌早已變得顏色斑駁,彩漆難分,這時候您除了太息之外,您又能夠如何呢?

這年的春初三月,我暫別台灣的春寒,獨自一人來至南亞古國印度。三月天在印度的天氣,炙熱陽光照射得讓人汗流如雨。由於緯度關係,復又接近赤道,那股子熱法實在難以形容。

是日,經吾友夏拉瑪的安排,我們投宿於名旅館「泰姬瑪哈大飯店」。翌日,登早拜訪古城亞格拉,由老錫克族導遊阿里罕開車,載著我們直去名墓「泰姬瑪哈陵」參觀。因他是夏拉瑪的遠親,故這些天的旅遊全交他去安排。

就在此遊欣賞途中,巧遇一對,剛從孟買前來的華裔青年。他們來此作新婚旅行,因為同是中國人,故爾之間談得非常融洽。

這時候,他們的導遊走過來催促他們上車,匆匆而別,雙方都來不及互留地址或聯繫電話。十年後,這對夫婦之小弟來台,經由報紙之尋人啟事,才又與這家人有所聯繫。此事雖隔一段時間,我車南去參觀泰姬陵寢,印象依然清新儒昨。

印度之不朽建築物泰姬瑪哈陵,座落於印度首府新德里東南方,一百五十公里遠的亞格拉小鎮附近。這座動員千萬技師工匠,全身運用大理石構築的皇后陵寢,外觀堅實華麗,內貌豪壯肅穆,每年都會引來無數的參觀人潮。它是十七世紀,印度國王沙加汗,耗時長達廿餘年,為其寵后泰姬瑪哈所建築的陵寢。

沙加汗早年威名傳播南亞,一生僅鍾愛皇后泰姬。而泰姬也為他生下眾多子女。正當在她生產第十四王子之後,因為生產過程不順而喪命。自此之後沙加汗茶飯不思,整日昏昏噩噩的渡過。未了國事順利推進,他被兒子囚禁於「紅宮」。

在泰姬陵寢完工之前,他日日彷如行屍走肉,直至泰姬的陵寢完工,他才整個人才清醒過來。這座后陵的建築期間,至少動員過數萬頭大象,綿延行走至大理石產地馱運石材。此外,還動用了兩萬多名來自波斯各地的巧匠,專工負責雕琢寶石及鑲嵌的工作。

這些建築與寶石雕琢專才耗費廿二年光陰,於1616年完成這座美侖美奐的后陵。美麗的泰姬陵矗立於勒納河畔,與沙加汗被囚禁的紅宮遙遙相對。沙加汗思念泰姬,每天站在宮內的瞭望台,雙目凝視著對岸的泰陵。

在炙熱太陽的照射下,泰陵的白色大理石閃閃生光,外觀亮麗十分耀眼。每日沙加汗兩眼凝注泰姬陵,從早至晚雙目極少瞬閉。他整天不言不語,一站就是老半天。他默默的用內心與她溝通,直至他死亡之前,每日從未間斷過這種行為。

這則故事從阿里罕口中娓娓道來,聽起來格外動人。他畢業於新德里大學歷史系,天生又能言善道,把這歷史故事說得活靈活現。聽起來悚然動容,想忘也忘不了。他還說,泰姬瑪哈陵是印度國寶級古蹟,也是世界級文化遺產。代代的主管單位,莫不小心翼翼的管理它。

然而,因為長期曝露於雨淋日曬中,外表變黃變灰有礙觀瞻。若不儘快加以處理,一段時間後,待那色素蝕入表面就慘不忍睹了。最近專家一再提出警告,政府也開始注意到她的外貌變化,於是提撥專款,以作為泰姬陵寢的整容費用。

在這項浩大的整容工程中,專家利用一種叫「木兒坦之泥」製造美白面膜。它是一種褐色的黏土,也就是印度人美容常用的漂白泥土。傳統裏將它製成男女用之面膜,貼用過後除去,能讓使用者容光煥發。工作人員將它均勻的塗在大理石表面,經過四小時後再予以洗淨。

具有歷史與文化遺產資格之泰姬陵,在諸多專家們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將全部整容美白之手續完成。揭開面紗公開參觀之時,附近的居民都認為泰姬陵之外觀比以前白得太多。而阿里罕則對我說:「美白效果真好,與十多年前的相片作比較,現在的確又白又亮美觀太多啦!」

其實自1980年起,我曾數次奔波於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所以,泰姬陵外觀是否有所不一樣?在我心中早有了定見。只要在此地能夠多獲取些訂單,管她外觀是太白或太黃,全都與我無關。

自從1980年8月訪問過印度之後,因為許多後續的合作事宜需要洽談,個人曾先後再履印度多趟。計算下來,我前後八趟來來回回相當累人,卻因對方之誠意不足,致使一個完美的投資計畫胎死腹中。

老實說,這來回八趟之旅感受良多,而且每次之光臨印象之呈現亦各不同。在印度國內之衣食住行之中,我因生性愛吃,所以,對於他們的食物特別感到興趣。所知:南、北印度之食物各自一格,東、西印度知食物亦各有它的特色。不過,喜歡享受口福的我,還是對南北印度之食物比較有印像啦。

通常國人對印度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紅頭阿三」的年代裡。事實上,印度是個歷史兩三千年以上之古國度。他們之所以能夠存活至今,自有其生存之原則與特色。印度人腦筋之好,絕對超出你我之想像。世界上許多尖端科技之工程人員,印度人佔有極多之人數。

他們對於做生意伎倆,絕對不會輸給猶太人。說真格的,在商業的談判桌上,對於猶太商人、阿拉伯商人,或者是日本商人,我都毫無懼色。唯獨對印度商人,我都得小心去面對與應付。途中談判細節都做記錄,絲毫不敢有半點之馬虎。

每每有吃的或談起吃的,我心防立刻就會放鬆警戒。愛吃喜歡吃的我,始終無法改變這個大大的缺點。故爾意大利的凱撒琳常笑我說:「只須給你一頓美食,您就可以引頸待戮!」事情真的有那麼嚴重嗎?讓我靜心仔細想想,凱撒林的說法還真的有些道理呢。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印度人的食物料理,在我眼中南、北各有千秋。商友夏拉瑪告訴過我,他們唯一能夠相同一致的重點,那就是南、北印度人都不常喝湯。記得初次進住孟買之泰姬瑪哈飯店,在附近的餐廳點用午餐之時,發現大餐廳裡的菜單上的湯類,大片空白僅列玉米濃湯與蛋花湯兩種湯品。

我曾好奇詢問好友夏拉瑪這是何因?他笑笑的回答說:「我們印度人絕少喝湯的,菜單上的玉米濃湯供歐美外國人喝,蛋花湯則是專供中國人喝的。」有趣的是蛋花湯,當地餐廳都在菜單上使用華語直譯「Dan-Hua-Tong」咧。

吾友夏拉瑪還說:「北印度食物多燒烤料理,南印度食物重辛香多咖哩。北印度之燒烤料理一級棒,無論是吊烤或板烤滋味都不錯。他們的主食是烤餅,花樣不多,但是它卻緊緊的攥住北印人之胃囊。」稍停接著又說:「南印度的咖里內容豐富,椰汁奶油與酸酪之使用量極大。南印度人之主食是米飯,用手抓食是印度人的特色。」

印度盛產荳蔻、肉桂、椰子、茴香、以及其他量多樣多的辛香調味料。故爾他們在食物裡,大量的使用不虞匱乏。印度菜之口感重鹹辣,滋味搭配複雜變化萬千。外人如想清楚它的內涵,縱然花上龐大心力,亦無法完全明瞭它的底細。北印烤餅經常出現在電視上,花樣變化雖然少,但是烤出來是否可口好吃?那就是它們成敗之重點。

印度烤餅的材料不外乎麵粉、牛奶、糖水、乳酪與雞蛋。只要烤餅師傅敬業守位,要他弄出幾十個花樣也是容易之事。北印商友巴拉嘎娃家族,每次前去看他,廚師阿蒙就變出許多花樣饗客。

每次我會偷塞小費給他,所以見到我的人去,他都會施展渾身解數。廚師努力主人有面子,不過,訂單如果能夠下大一些,此行可就完美無缺啦。1980年初次參與印度人之家宴,一大盤一大盤的咖哩羊肉和雞肉,秀色可餐引人垂涎,可是用手抓食我卻不敢恭維。

但見印度人個個取食輕鬆自在,自己卻是綁手綁腳極不自然。旁觀他們的談笑風生的享用,自己卻只能取食一些無汁乾料。懊惱加上自卑,當晚癟著腹肚回營。回到飯店之後,聲寶大老陳茂榜先生忙去餐廳點叫沙朗牛排。印度人敬牛如神,在這裡可以吃到牛排,著實的又讓我等大吃一驚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