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很久以前,我曾在廣播電台發表過「老灶頭往事」一文。承蒙一位博士生關懷蕪文,並有意將他當作論文,以闡釋先民用火之演進。時值我正忙著當頭,所以只給他一些皮毛的資訊,現在回想起來真感汗顏。

最近再回看一些反應,我認為還是可以將它重炒一番,於是寫下此文以為後續。說起老灶頭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即便印象深刻,想去回憶,更是無法完全一一的將其倒帶。而它所留給我的最愛,就是那家老灶頭煮出的媽媽味道。

即使現在已經年高德邵,但其所有印象仍然歷歷如新永生難忘。故鄉是石油之鄉,油氣長年供應不竭,原先石油氣只供應給員工家庭使用,之後擴及四鄰乃至全省。夥房內的大灶因為油氣之供應不缺,導致各家之土灶紛紛停用。

整個村子家家戶戶皆是如此,唯獨我家在老祖母的堅持下,繼續的使用大灶煮飯燒水,直到老人家過世才裝設瓦斯。我們家的大灶有四眼,大灶大鍋用於蒸粄宰殺豬羊時啟用。

二鍋專用於燒水或燙煮牲禮之用,三鍋四鍋則用於煮飯燒水和炒菜煮湯。人多之時四鍋同時開火,人少有時一鍋就可搞定,這全由當値的主廚去決定。我是家中老大,經常的被母親調到火線上幫忙。

「六月天公,忙翻了阿公婆」,在這阿公婆都得請下來幫忙的日子裏,母親常為大批師傅的吃食感到心慌。一個人忙得汗流浹背,這時我就可以派上用場。幫她照料灶火或填裝柴薪,這些小細節就是食物好吃的基礎,半點也馬虎不得。

有時候點心剛剛下鍋,母親又忙其他事情忘了照顧。這時我就得顧火,又得照顧鍋子。一時之間,忙得像隻猴子跳來跳去。總言之,我就是母親的副手。我不在的時候,母親常一人忙得死去活來,難怪她常對鄰居說,我是她的得力助手。

利用大灶煮出來的飯又香又Q,炒出來的青菜也鮮嫩不黃,因此,農村的家家戶戶,對於大灶都存著一份濃厚的感情。逢年過節大灶忙碌,十來隻雞鴨同煮一鍋,抝翼摺頸綁好型態非常壯觀。

廿餘人要吃的飯一鍋煮熟,讓你看了才曉得,行軍時的埋鍋造飯,到底是個甚麼樣的情景啦。我們家老祖母還在時,灶頭灶尾的禁忌非常多,尤其古老家庭傳下不少的迷信思維,會讓人有著綁手綁腳之煩惱。

雖然我家人常說童言無忌,可是老祖母還很在意。如果在過年跌破碗盤一定遭到斥責,小孩更被禁足進入廚房。年關期間更為嚴格,越是近年越是綁得厲害。

那年廚房大灶上蒸著年糕,我信口問老祖母是不是在蒸水粄?老祖母聽了當場賞我五百。這巴掌來得太突然,我竟然忘了哭叫,直到弟妹們的訕笑聲響起,我才唏哩嘩啦的大哭一場。結果這年的年糕,果然一直無法凝結成床,我被老人家唸到元宵仍未絶口。

婦道人家在灶頭背後吃飯也不行,說甚麼對灶王爺不尊敬。那年農事繁忙,家家為搶收秋榖忙得透不過氣來。老媽為了節省時間,盛碗飯便在灶腳旁吃起來。湊巧老祖母進入廚房拿沾醬,看到母親在灶腳吃飯,狠狠拿起一塊木柴往母親身上丟過去。

「啪!」的一聲巨響過處,母親額頭鮮血直流。這可嚇壞其他,還在廚房吃飯的小孩子。母親掛彩了,這條禁令也被解放了。現在回想起來,往事歷歷在目。如今老祖母與家母都已作古,倘若她們在天國相遇,不知道她們是否還記得這件過往之憾事?

七歲那年我開始下廚房,第一次下手炒茼蒿就讓我吃足了苦頭。這是么叔的惡作劇,他故意拿一小竹箕的茼蒿要我炒一大盤。我不知道茼蒿很會縮水,結果炒熟之後,卻只有一小盤而已。

餐桌上么叔假裝生氣大聲問我:「茼蒿怎麼只有這一點點,是不是你偷吃啦?」這時我的臉色很尷尬,可是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故爾只好硬起頭皮任由他罵。黃昏母親從田裡回來,我將下廚心得向她報告,並將么叔的訓誡說了一遍。

母親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她拭擦著眼角的淚水,然後對我說:「傻孩子,茼蒿本就是最會縮水的蔬菜,所以,人們才會稱呼它叫『打某菜』呀!」母親說到這兒,順便將一些容易縮水的蔬菜告訴我。

在廚房裡母親教我許多烹飪技巧,從此之後,家裡的三餐只要我在家都由我主廚。這年的暑假前一個星期天,學校舉行野外求生之炊事比賽。學校比賽規則裡規定女生負責烹煮,男生負責打雜生火與提水。

我與兩位嬌嬌女搭成一組,結果從頭至尾都由我一人負責。兩女只顧在一旁耍嘴皮,害我忙得暈頭轉向,連個蕃茄炒蛋也弄得一塌糊塗。雖然終了我們這組獲得第一,但我一肚子窩囊氣差點氣炸肚皮。

暑假來臨,家中農事家事之外,閱讀變成我的嗜好。童年時期曾經讀過一本翻譯文庫,書名早已忘記,但書中一句西方的諺語,卻深印在我的腦海。有云:「雞蛋是窮人家的希望,它也是人類營養的補給主項。」

當時年紀小,對這話的涵義並未做過深入探索。迨至我下廚房之後,漸漸覺得此話意義非比尋常。於是我想要探索之時,那篇文章已經消失無蹤了。談到蕃茄炒蛋,毋寧說它就是我與蛋接觸的開始。

那時期物資缺乏蛋價昂貴,可是我們家卻有享用不盡的蛋類。雞蛋、鴨蛋、鵝蛋、甚至野鳥蛋樣樣我們都有。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鵝蛋和火雞蛋,因為它們的個體大炒起來份量多。如果要炒蕃茄蛋,一顆就可扺上兩顆雞蛋或鴨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