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守如環

  母親有附珍愛的玉鐲,用盒子、錦袋和好幾條的手帕,層層打結、包裹,包得這樣密實,倒非價值連城,而是外婆的手法,凡是外婆珍視的東西,她都要藏了又藏。回鄉下探望外婆時,總看她神秘兮兮的「撈寶」,但藏了大半年的小點心,早都霉爛了,外婆的表情轉瞬懊惱,口中邊念念有詞似咒罵狀,老懷疑有人偷吃,一旦讓外婆「惦記」上了,此人耳根一年都不得清靜,不過,我們都喜歡外婆懊惱的表情。

  外婆晚年得女,母親又是老么,母女的情感自然篤厚,鄉人看見外婆背著母親,忍不住取笑:「屏欸,腳都拖土啊!擱乎妳阿母背著!」有時頂著太陽,外婆拉車到橋頭販售作物,母親跟在後頭推車,外婆又心疼了,連忙把母親趕上車;要是太陽實在熱辣,還要忙不迭拜託路過的村人,把年幼的母親送回家,後來母親喜歡和我們背著玩耍,也許正因外婆肩頭的記憶太溫暖,使人難以忘懷。

  母親對外婆,一則是依賴,二來,也是心疼外婆艱難。外公自幼接受日本教育,本是大男人心性,加上二者的知識水平有落差,夫妻情感更不易維持,外公三天兩頭往外跑,外婆只好一個人撐持田裡的工作。懷母親時,臨盆之際都還在田裡工作,只覺頭昏眼暗,腰間發酸,還勉力把衣服洗好,熱水燒好才倒下;當時尚未出嫁的三阿姨,連忙到十幾里外請產婆,那時家中經濟環境差,連像樣的屋子也沒有,不過是幾棵木棉樹搭上篷子,當產婆好不容易進門,「唉呀」了一聲,趕緊為外婆套上米袋,否則行人都要來「觀禮」了!

  母親落地時,一身白膜,好在產婆經驗足,外婆也沒有忌諱,把白膜一撕,在木棉花開的季節,母親總算和外婆見上面。聽說,木棉花是葉不落盡,斷不開花,落地時又擲地有聲,頗有絕決的氣慨,後來才知道又叫「英雄樹」,開花季節總如巨大燭臺燃燒著,吐露著柔綿,正如母親的溫柔,亦是為母者的堅強。

  後來母親逐漸懂事,成為外婆傾訴的唯一對象,儘管那些悲慘的故事說了又說,像是一台壞掉的錄音機,但不論聽了多少回外婆失怙、讓外公冷落、忍受姑婆們冷言冷語,甚至追打的往事,母親都會落淚;其實,對母親來說,那些點著煤燈,在蚊帳裡和外婆談天說地,一邊揮著團扇的夏夜,至今仍是最美好溫馨,永遠無可取代的回憶。

  外婆家的門口,有一條清澈的河,平日輕靈如山間小溪,母親總喜歡在那裡玩耍,然颱風雨夜,河水頓時暴漲,水高如天,奔騰兇猛,只有外婆和母親抵在門口,整晚不敢睡,聽窗外風狂雨急,而神案上的菩薩慈眉低目,如有應許,說也奇怪,水淹得多高,總不會高過門檻。

  過了幾年,母親離開家鄉北上工作,每次回鄉,不比兒時敢直接涉水,都得在河岸呼喚外婆,外婆一如當年,背著母親,涉過河水,回家。

  母親說,以前外婆在田裡工作,她放了學,一個人在點著煤燈的昏暗屋裡,越顯害怕,乾脆到路口等著,看黃昏西沉,夜色越發深重,怕得直掉眼淚,直到看見外婆從路的盡頭走來,她趕緊擦掉眼淚,迎向前去,接過外婆的鋤頭,一起回家。

   一起走過長長的路,才是一個真正的家吧。

  幾年以後,母親出嫁,外婆因故沒能到場,始終是心中一大憾恨,所幸母親仍年年回鄉探視,一待,就大半個暑假,加上我和弟弟兩個,才使外婆膝下仍有歡顏笑語。還記得那些夜裡,外婆總蹲在蓄水池旁洗碗,外婆的鍋子不讓人碰,說是誰也刷不乾淨,母親只好拉著矮凳,在一盞昏暗的燈下坐著,一邊和外婆搭話,聽她重複了無數遍的悲慘往事,還是入神,幾隻飛蛾在燈暈下繞著,繞來繞去,總繞不出那點微光。

  早晨,天不亮,母親又起床,陪著外婆篦頭,同樣是坐在那個蓄水池旁,外婆會打開她的鐵餅乾盒,亮出她的排骨梳和髮夾,仔細的把一頭白髮挽成圓髻;相同款式的排骨梳,母親也有一把,聽說是母親年少時,順口稱讚了那把梳子幾句,外婆便立刻塞到母親手裡,於今近四十年,那把梳子仍在母親的妝檯上,也纏著母親的幾根白髮。

  後來,舅舅事業有成,便把老宅子拆了,地也填了,改建為待客的處所,但對外公外婆而言,反而寥落,外婆至此變成一個「電視老人」,眼睛的狀況也一天比一天差,母親不只一次的勸她,但外婆仍盯著電視螢幕,眼神空洞的問:如果不看電視,她還能做些什麼呢?

  外公出殯那一天,極盡哀榮,鄰里間當作是熱鬧的喜事看待,冗長的送行隊伍,從外婆家門口,一路綿延了好幾公里。

  八十幾歲的外婆,從此也成為加護病房的常客,母親隨時待命,只要電話一來,便連夜趕車,和外婆近五十歲的差距,諭示著兩人的相處時間不會太長,這是母親心中巨大的恐慌,她只能用更綿密的陪伴,去填補這份恐懼感。

  那只手鐲,便是在這段艱困的日子裡,給了母親,母親戴不上那只手鐲,只為了個念想,始終如當日層層包裹,母親說,玉環消災解厄,這是祝福,密密實實的放著,守鐲,亦讓外婆守護著。玉環如一個擁抱的姿態,永遠給母親最深的溫暖。

  外婆離開以後,那幢寂寞的別墅再度翻新,成了小舅舅的公司,人來人往卻門禁森嚴,母親再不回鄉,因為沒有外婆以後,處處是異鄉。

  自此,母親也變成一台壞掉的收音機,反反覆覆的在我耳邊迴帶,說著她和外婆的點點滴滴,每個片段聽來都極其有趣,但串在一起,總有種泛黃的悲哀。

  去年全家旅行,在炙熱的南台灣屢屢迷路,開車的父親意興闌珊,我們於是提議,那麼,回去看看外婆吧。

  其實,那已經一點都不像外婆的家了,高聳而沉重的大門,雖然還是住家樣式,但早成了公司行號,門裡再沒有任何親人,更無進門的必要了。

  母親佇立在老家的路口,周圍的田地看來既炎熱又荒涼,我還以為置身沙漠,但母親還是動也不動,許久以後,她朝著外婆的房子,深深的三拜,那一刻,我彷彿看見寶玉穿著腥紅袈裟,在一片茫茫白雪裡,拜別他俗世的因緣。

  寶玉終究是通透了,而母親沒有;寶玉是告別,但母親不是,雖然,一樣都是傾訴的姿態。外婆就是母親心中的菩薩,慈悲低眉,會在母親生命中每一條洶湧大河邊,為她守護,使凶險絕不會高過門檻,誠如母親待我那般。

  我沒有告訴母親的是,方才在路口時,我祈求外婆能夠寬慰母親的想念,彌補她心中的黑洞,思念當然永不斷絕,正如家族的綿延,但能不能讓這份懷想,成為母親生命前進的力量,而非陰影,而非束縛。

  外婆的回答,穿過香蕉葉,穿過蕃茄園,穿過遙遠的記憶,在我耳邊颯颯,我聽了,滿意的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