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鍾灼輝

友善聯誼的、心情抒發的、生活交流的、文學討論的

版主: 小小編代貼

剛讀完涅槃經'就買了一本談錫永上師寫的[解深密經密意]'
想要好好的來研究一下密宗
腦海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我是不是應該把淨土宗的所謂的五經一論先掃過一遍
就這樣'發現很多大德善士發了宏願'利用現代科技傳媒'把祂們苦心的研究'一些注釋與白話翻譯
無私的佈施在網路上'免費的供人閱讀'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溽暑的路上
總是可以喝到不知名的善心人士佈施的'所謂的'免費的[奉茶]'
現在回想起來'一樣生津止渴'美味甘甜'內心滿是感恩。
'
原本淨土宗專注在所謂的三經一論'(當然修佛者自然會遍及一切經論)
但到了近代的印光法師'(1862_1940'被稱為中興淨土宗重要領袖是該宗第13代祖師)
加入了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及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樣變成五經一論
我剛讀的時候覺得納悶'把後者也稱為經'這樣說得通嗎?用意是什麼?
不過了解印光法師的時代背景以及讀了該二經'才有一點理解大師的苦心
'
以下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URL=<a]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URL=<a]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URL=<a]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URL=<a]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URL=<a]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URL=<a]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URL=<a]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URL=<a]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URL=<a]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URL=<a]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URL=<a]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URL=<a]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URL=<a]摩地斯為第一。][/URL]

'
是的'這就是五經一論之一的[念佛圓通章]全文'
就這麼短'沒了
全文重點就是{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很簡單'很短'但很令人感動'

涅槃經梵行品裡頭談到何謂[極愛一子之地]
說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已'視眾生同於一子'
[見一闡提墮於地獄'亦願與俱生地獄中'何以故?
是一闡提若受苦時'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當為說種種法'令彼生得一念善根]


下次介紹一下簡單的催眠觀想法’這跟[觀無量壽經]的所謂的彌陀十六觀
方法比較簡單容易’現代人可能易於親近。
放鬆是催眠最重要的第一個步驟
徹底的放鬆會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潛意識喜歡譬喻(不管是明諭還是暗喻)
所以你這樣說的話效果會很好:

[你的手臂很沉'像鉛塊般的沉重]'感覺到了'表示徹底放鬆

而徹底放鬆是很重要的'
肌肉放鬆了'血管的阻力自然變小'血壓會下降'血流會順暢
而血液是帶有溫度的'血液愈多'溫度就會跟著上升
這時候你如果把注意力放到手掌'那你會明顯的感到手掌腫脹發熱
'
我們的血液是我們的護衛軍'我們的保護神
祂帶來了醫生'營養品'充足的氧氣和戰無不勝的鐵衛部隊'
所以你哪裡感染'發炎'疼痛了
第一件事要集中注意力在生病的地方然後_______""徹徹底底的放鬆""
讓你的血液能源源不絕的帶來了醫生'營養品'充足的氧氣和戰無不勝的鐵衛部隊'
'
進入催眠時'身體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失去力量的感覺'
不想動'也什麼都不想
失去力量的感覺是進入催眠狀態的橋梁'而徹底放鬆'全身自然就會逐漸失去力量
也因為身體軟綿綿'沉甸甸了'血液流通順暢了(血液就更能到達平常到不了的地方)'
因為血流順暢'催眠結束後'全身自然會感到通體舒暢並且精神飽滿
''好
現在我們來做一種簡單又有效的催眠觀想法
'
首先 放鬆你的身體'為自己尋找一個最舒服的姿勢
然後拿下你的眼鏡'鬆開你的腰帶

開始做舒服的深呼吸(呼與吸都用鼻子)'同時下巴保持不動的情況下'
眼睛盯著約30度仰角的地方'並固定在一個點上
在持續一會後'讓疲勞並顫抖的眼皮自然闔起來
'
這時開始做全身的放鬆練習'同時並想像有一個人對坐在你的面前(這是另一個你'
他的所有動作跟呼吸都與你同步')

你吸氣時小腹隆起放鬆'他也一樣
你吐氣時小覆凹陷收縮'他也一樣
現在你的呼吸慢慢變緩'慢慢綿長'而
他也一樣...


>>>
下回再繼續
CNN的日裔美籍記者眼眶泛紅的在報導南韓沉船事件時'說
美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那些學生不跑'而是乖乖的聽著指令'
然後身著救生衣淹死在船艙裡
是啊' 這就是亞洲文化'以服從為榮'
何況這些孩子 還只是更聽話的高中生'
大人要負責的
'

催眠學把催眠深度分成六級或24集'但不管怎分
如鍾灼輝所說的'我們對潛意識的了解還太少'太少'
你把一隻拖鞋給一個在催眠深度第5級裡的愛貓女生'
她會把它當貓般愛憐地一直撫摸牠
催眠只是一種方法'就像佛學裡的[止][觀]'禪定等'
鍾灼輝用潛意識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有些人禪修到一定深度獲取不可思議的神通
但最大的神通是愛'是慈悲'不是嗎?
沒有偉大的母愛就沒有鍾灼輝今天的成就'
如談錫永上師引用宗喀巴大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闢頭便強調:
[發菩提心是學密的基礎]

他並感慨很多人學密'只是學咒與灌頂'這是密宗發展的危機'也是佛教的危機
事實上'當印度教在古印度興起的時候'佛教就見沒落'
唯一還在印度活存了幾百年的就是以密為大宗'
宗教跟語言一樣'
________開放的'才會持久
'
現代資訊很發達'要學手印跟咒語是很簡單的'你只要手指一按
___兩天之後'一本[佛教的手印]熱騰騰的就在你的桌上
一天只要發點時間'很快的你可以學會各種手印跟咒語
至於靈不靈'
心誠則靈!
'
密宗'禪宗'淨土宗'被稱為[行宗](其他的多數被稱為理宗)
當然不是叫你不要讀經
而是要不落言詮'也就是要多意會'不要死讀'不要執著'
要學會獨立思考'學佛如此'讀大學也應如此'
佛陀講的'不要把他當偶像
(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既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
密宗的人稱禪宗為大密宗'
禪宗講究當下棒喝的開悟'而密宗重視次第修行'有一套完整的系統
但到了最高層次是要忘掉所學'當下開悟
(所謂無上瑜珈密的最高層次就是[大圓滿教法])
'
這裡面最簡單是被稱為[易行門]的淨土宗
所謂一心念佛
但我讀了一下[觀無量壽經]'所謂的彌陀16觀'
我發現沒想的那麼簡單
從第一觀'觀落日'閉著眼時要栩栩如生'張開還要看到(明明已經日落西山'一片漆黑)
如果在一片漆黑中'你還能看到落日'
以我的經驗'那後面的15觀絕對沒有問題
你可以看到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本尊'觀音菩薩'大釋至菩薩'眾佛諸神都可以的'沒問題
'
我有一個朋友出家已經30年'他告訴我他看過這些菩薩老師的'不下5000次'
我大姊修彌勒超過30年'不過她第一次看到彌勒佛'是我幫她做催眠引導時'
我另一個朋友'我幫他做催眠時'他兩手一直拜'
本來我是要幫他做入眠(生意愈做愈大'睡不好)'催眠中
我一時興起'念起六字大明咒'
菩薩佛祖們是很慈悲的
'
不過有沒有看到並不重要'(有句話說:看不到相信'才是偉大)
重要的是'要行菩薩道'要慈悲。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____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
在鍾灼輝的第二本書[做自己最好的醫生]裡
他將東方古文明所認定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
用催眠冥想的方式引導入潛意識作個人的治療
我覺得很有創意'也很好'我自己會照著他的方法天天最少走一遍
'
地元素放鬆(骨骼'肌肉'器官內臟)
想像你的身體如海綿一樣(譬喻)'浸泡在溫暖的泉水裡
海綿的壓力鬆開釋放(身心與外在世界亦復如是)'
恢復自然的形狀'柔然自在'自然地放鬆(不斷地強調放鬆).........
'
水元素放鬆
放鬆的感覺隨著血液流到身體每個角落'每個細胞'
血液帶著正面溫暖的能量流經每個細胞深處'
將我們的身體從頭到腳慢慢溶化'變成清晰透明的水份'
頭部放鬆溶化 ............
整個人溶化成清澈的水'充滿流動的彈性'
十分放鬆'十分舒服
'
風元素放鬆
......
氣由皮膚的每個毛細孔進入身體'你的身體跟大自然合在一起'
逐漸由水份揮發成空氣
頭部'頸部'身軀'雙手'雙腳'同一時間氣化成空氣'
無比輕柔'全身的肌肉'骨骼'五臟六腑都一一氣化'
全身由外至內都變成了一團空氣'
輕鬆自在'
'
火元素放鬆
現在感覺你身體的體溫'一種溫暖的感覺隨著血液'隨著呼吸
帶到身體每一個部位'每個細胞都充滿了
溫熱舒適安詳的感覺'
同一時間'感受一下身體外的大自然四周'
整個環境都充滿了太陽溫暖的能量'
太陽的亮光不斷地照耀你化成的空氣'身體每個細胞'每道毛細孔
都感受到充分的溫暖能量'
此時充滿能量的身體也逐漸放出光明'
從每個細胞深處發出光明'
每個細胞變成了晶瑩剔透'釋放出無限的亮光'
你的整個身體變成了一團亮光'充滿能量'
'
空元素放鬆'
現在你感受你身體裡存在的空間:
腦的空間'胸腔'肺部'腹腔'胃'腸'每一個器官'每一個關節'每一個細胞'
這些空間都已被光的能量填滿'
每一個充滿光能量的空間都在體內無限擴大'不斷延伸'
整個身體像一團亮光不停地向外膨脹.....
風吹雲霧'萬像森羅'一時具現_____

解深密經是唯識宗所謂6經11論裡'非常重要的一本經書
'
[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
依二執受'一者.....-二者....]
這一段讀起來'說實在的'比較親切(像現代散文)也引出了大名鼎鼎的阿賴耶識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
由此識'色聲香味觸法等積集滋長故}
'
從這一段看起來邏輯上應該是
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心
(有這些功能及作用'於身隨執持'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色聲香味觸法等積集滋長)
'
不過如果參考其它經典及論師們各自不同的解說'好像不是這麼簡單'
何況本經稱為"密"經'當然意在言外
當然把每一本佛經都當密經讀會有好處'什麼好處?
畢竟佛學是一個發展中的{活學}'旁徵博引會比較好'
而且我們運氣好'活在現代'在一個佛學比較完備'各個學說'派系融和的比較好的時代
'
從唯識之後發展出了如來藏系
這幾天我身為密經所苦'不是他太難'事實上'說難也不難'
何況有這麼多大師大德們辛苦的考證研究及無私的佈施
很容易弄到資訊的'但太瑣碎不是我要的'
我要的是生命細微的痕跡及令人感動的宣示
'
讀了佛經之後'那令我們理所當然的[眾生些有佛性]
可是在偉大的佛陀涅槃後'
經過千年開枝散葉之後還要經歷一番折騰'才得梅花撲鼻香'
'
但即便如般若(出世的智慧)開展了這麼久
如來藏雖然常住不變'但依然可以隨緣起動'變現萬有
但如來藏如果受無名薰習'就會變成阿賴耶識'一樣隨緣起動'變現萬有
'所以邏輯上是這樣
:
如來藏(佛性'是淨)→隨緣起動'變現萬有(佛'菩薩)
如來藏(佛性'是淨)→阿賴耶識(受無名薰習'是染)→隨緣起動'變現萬有
'
阿陀那識是生命力可以[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當然也可衰弱'凋零'隨風而逝
但在其他經典
阿賴耶識可是恆常不滅'她是個載體'承載業力而至輪迴不止
要終結輪迴可是要轉識成智'
也就是從阿賴耶識回到如來藏的世界然後才能進入涅槃
'
當然以上是[我個人的體會]
但在解說密經裡有瀑布跟鏡子的譬喻
很自然在後來會出現如來藏的思想
如來藏就宛如那個瀑布跟鏡子
'
只是強調眾生偕有如來藏(佛性)'而如來藏亦可隨緣起動'變現萬有
這樣的說法與信仰讀起來'在濁世之中是讓人內心比較安慰的

[阿陀那識(阿賴耶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___解深密經

所以所謂的三自性或三無自性'空'有等'都不必執著
我寫的更是笑笑就好'不必在意
一葦渡江東來傳法的禪宗始祖達摩祖師對二祖慧可說:
[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渡世]
此經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楞伽經
一般認為禪宗是不立文字重視修行的所謂的[行宗](但絕對不是叫你不要讀經)
在楞伽經裡佛陀有一個很貼切的譬喻'所謂以手指物
你要看的是物'指頭(語言)只是工具'是方便善巧
指頭上沒真理'要跳脫出語言的框框'才能直指本心
'
雖然說不求甚解'但一些佛學名相還是要知道一下'顯密文庫(很棒的佛學網站)
有一篇李恕豪居士的一篇很棒的文章[從楞伽經看佛教的語言文字觀]'我把他轉貼如下
:
[就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來看,語言中的能指聲音是由人類的發音器官産生的,而其所指意義則是從人們的感官與心靈所經驗到的事物與意象中抽象出來的。佛教唯識學認爲,人們的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通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個門戶,能夠覺了分别色、聲、香、味、觸等境,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塵等感性認識。而包括判斷、分析、推理在内的理性認識是由第六識意識來完成的。與前五識不同,意識所依的根,不是物質性的,而主要是精神性的,即依靠恒審思量的第七末那識而生起的,所以第六識被稱之爲“意識”。人們的語言正是依靠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去取所緣的境而産生并發揮作用的。
六識屬于“心法”,語言的産生還要依靠作意、觸、受、想、思等五種“遍行心所”,[②]以及人們的發音器官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
'
識是具有高度主觀能動作用的認識能力,随時主動地待緣取境,這就叫做“作意”。當根與境相接,識必然會随之而起,根、境、識三者相合相接,生起感覺,就叫做“觸”。識既觸境,自然會領納所觸之境,對于所觸之境有所感受,從而形成感性認識,這就叫做“受”。有了感性認識,就會追究和探求所觸所受之境到底是什麽,從而進行概括,産生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分析、推理,這樣,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這叫做“想”。從作意到觸、受、想,雖然經曆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認識階段由低到高,但都是屬于知的範疇。知到了極處,就會對于境有所造作,這就是“思”。思有四種:對于所知的事物,詳細考慮,這叫做“審思”;考慮成熟之後,就會下決心怎麽做,這叫“決思”。審決二思都是通過意識造作的,是爲意業。既經決定之後,自然有所作爲。驅使身體,運用手腳而作,叫做“能動身思”,所作之業叫做“身業”;如果運用發音器官,從語言上進行造作,叫做“能發語思”,所作之業叫做“語業”。以上四種“思”表現爲意、身、語三業,屬于行的範疇。《成唯識論》卷一:“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爲業。”[③]
那麽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王及作意、觸、受、想、思五種遍行心所與語言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這裏隻是簡單地以眼識所接觸之境以及意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來進行說明。其餘如耳、鼻、舌、身諸識與語言的關系以此類推。
'
這裏,以馬爲例來進行說明。當人們通過眼識有所接觸并領受到大小、形狀、顔色各異的馬的時候,眼識所認識到的隻是這些馬的大小、形狀、顔色,而并沒有認識到所見之物爲馬,但接着意識便會追問所見到是什麽東西。意識的作用首先在與概括。人們對于所見到的這些不同的馬,通過意識的作用,抛棄了它們之間大小、形狀、顔色等差别的特殊性,而抽象出馬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的一般特征,經過概括,從而形成了關于“馬”的概念。以後,當一匹馬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的時候,人們的眼識通過眼根與馬相接觸,雖然眼識所認識到的隻是這匹馬的大小、形狀、顔色等特征,以及對于這些大小、形狀、顔色等的感受,但根據早已經形成的概念,便會斷定這是一匹馬。
概念的形成是語言産生的關鍵,因爲它給語言中的詞語提供了意義的部分。在語義學理論中,概念并不等同于詞的意義,它們之間的關系相當複雜,大體上說,概念是詞義的核心部分。[④]爲簡便起見,我們在這裏不去探究概念和詞義的區别,而将它們看作是大緻等同的東西。一旦形成概念,人們就會通過發音器官,用一個聲音去表達這個概念,從而産生了語言中的詞語。有了語言中的詞語以後,人們在看見某個事物時便會在口頭上或内心中說出這一事物的名稱,或是在聽到或想起某一詞語時,立即聯想到某一具體的事物。如果要進一步進行判斷、分析、推理,人們一定要使用語言中的句子。句子是由詞語組合而成的,其中除了包括詞語外,還應當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
'
由此可見,語言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王及作意、觸、受、想、思五種遍行心所的作用下産生的,離開了六識及五種遍行心所,便無所謂語言。
在佛教看來,通過六識及五種遍行心所産生的語言,其本身也不過是一種妄想。“妄想”是佛教的重要名相,意思是“虛妄分别”。在《楞伽經》卷四中,佛陀對大慧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言說”指語言,[⑤]它其實隻是衆生的一種妄想。佛陀又說:“彼妄想者,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同上)[⑥]“施設衆名,顯示諸相”的意思是,人們創立各種詞語(名),用來表示各種事物之相。這裏不直接說“事物”而使用“相”這個詞的原因在于,人們通過六識所認識到的,隻是事物之相而非事物本身。“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爲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爲聲、香、味、觸、法,是名爲相。”(同上)爲什麽人們創立各種詞語(名)來顯示事物的相貌是虛妄不實的呢?慧遠《大乘義章》說得十分清楚,其卷三雲:“言妄想者,所謂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故經說言:‘虛妄分别名字及相,名妄想也。’”佛告訴大慧,所謂名相(即詞語)是虛妄的,是不可得的,正智者懂得這個道理,才會成就圓滿佛果。“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堕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诽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楞伽經》卷四)而一般的凡夫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依名取相,被名相所迷惑支配,而不得自在。“愚癡凡夫,随名相流。”(同上)由于持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因此堕落在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脫。“佛告大慧:‘愚夫計着俗數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堕我我所見,希望計着妙色。計着已,無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貪恚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堕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同上)
'
前面論及,語言是人們的一種妄想,叫做“言說妄想”。在《楞伽經》卷二中,列出了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想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等十二種妄想。可見,妄想的範圍遠比語言更大。《楞伽經》卷二:“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着,是名言說妄想。”同卷又雲:“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唯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佛陀指出,語言即“言說妄想”是由人們的發音器官産生的,是以聲音作爲其表現形式的。
那麽,語言與妄想是什麽關系呢?《楞伽經》卷二: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大慧向佛陀請教說:“世尊,語言與妄想是相同的,還是不相同的呢?”佛陀回答說:“語言與妄想既相同也不相同。爲什麽呢?因爲語言是由妄想産生的。如果說語言與妄想完全不同,毫無關聯,那麽妄想就不應當是語言産生的原因了;如果說語言與妄想沒有差異,就不會發生語言不能夠完整地表達意義,隻顯示部分意義情況。所以說語言與妄想既相同也不相同。”[⑦]這裏,佛陀指出了語言出自人們意識中的妄想的道理,同時也将兩者的關系解釋清楚了。
'
二、語言不能顯示第一義
接着,大慧請教佛陀,語言是否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或者它能夠顯示第一義?對于這個問題,佛陀也作了回答,并解釋了什麽叫做第一義: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大慧,随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大慧又請教佛陀說:“世尊,語言本身即是第一義?或者說,語言所表達的是第一義?”佛陀回答說:“語言不是第一義,語言所表達的也不是第一義。爲什麽呢?所謂第一義的聖樂境界,是語言所希望指示和表達的境界,語言本身并非第一義。所謂第一義,是進入了内聖的大智自覺境界才能了解的,不是語言這種妄想所能了知的境界。所以語言這種妄想,不能夠顯示第一義。語言本身,是有生滅變化,通過因緣展轉而生起的。這種通過因緣展轉生起的事物,不能顯示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大慧,一切相狀都沒有自性,所以語言相也不能顯示第一義。另外,大慧啊,一切現象都是由于自心的現量境所生起的,外界種種現象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語言這種妄想,不能夠顯示第一義。因此大慧啊,你應當抛棄語言和各種妄想,才能夠證得第一義。”
'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掌握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掌握了第一義就進入到圓滿究竟的智慧境地。佛陀指出,人們的語言作爲一種妄想分别,是不能夠顯示最高的真理第一義的。這是因爲,語言本是依靠因緣而生,是一種有生滅變化的緣生法。用一種有生滅變化的緣生法來顯示隻有圓滿究竟的智者所親證的境界,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語言雖然是世俗的日常生活所離不開的交際和思維的工具,但要證得第一義,則必須脫離語言這種妄想。
第一義即第一義谛,也可以叫做真谛、勝義谛,是相對于世俗谛而言的。第一義谛還有許多異名,如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等。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涅槃。可是,什麽叫做涅槃呢?羅睺羅·化普樂教授認爲,運用語言文字永遠也不可能解釋清楚。他說:
你要問:可是什麽是涅槃呢?爲了答覆這個十分簡單而自然的問題,已有人寫了好幾部書了。可惜這些書不但沒有把問題解釋清楚,反而使它們愈趨複雜。惟一合理的答案是:這問題永遠不能以語言文字充分而圓滿地答覆。因爲人類的語言太貧乏了,不足以表達涅槃這種絕對真理、最終實相。語言是人類所創造以表達他們由感官與心靈所經驗到的事物與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經驗如絕對真理者,不屬于這一範疇之内。因此,沒有任何語文足以表達這種經驗,就像魚的字彙裏沒有形容陸地的字眼一樣。烏龜和它的朋友魚說,它剛到陸地上散步回湖。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遊泳啰!”烏龜想對魚解釋陸地是堅實的,不能在上面遊泳,隻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魚卻堅持不可能有這麽一樣東西。陸地一定也是液體,和它住的湖一樣;有波浪,可以在裏面跳潛遊泳。
'
語文是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號。這些符號甚至不足以表顯日常事物的真實性狀。在了知真理方面,語文是不可靠而易緻差錯的。所以,《楞伽經》裏就說愚人執着語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⑧]
在《楞伽經》中,佛陀還舉了其他的異名,如如來藏、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⑨]
在佛法的教理中,所謂“真實”,是有層次的。就世俗谛而言,有世間極成真實和道理極成真實;就第一義谛而言,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世間極成真實,指人們依照約定俗成的名言,取種種相。此即是此,決非是彼;彼即是彼,決非是此。如謂地就是地,而不是火或其他的事物;苦就是苦,而決不是樂等。道理極成真實,指人們依據世間現量,運用正确的比量,并取決于聖教量,由此三量所證成的道理。所謂煩惱障指衆生執着于有我,引生貪、嗔、癡、慢、惡見等煩惱,由此而造業感果,流傳生死,障蔽涅槃解脫,故名煩惱障。聲聞、獨覺由于斷除了煩惱障而引生無漏智,證見四谛,親證我空真如,這就叫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菩薩和諸佛由于破除了法執,斷除了所知障,便有大乘無漏根本智和後得智二種淨智現起。這兩種智所行的境界,就叫做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⑩]
可見,對于世俗谛的世間極成真實和道理極成真實,語言是有用的,可以用它來表示和說明相對的真實。但要用它來表達或說明屬于第一義谛的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則完全無能爲力。
'
不過,佛陀并不完全否定語言在了解第一義谛的作用,他只是告誡人們,在追求至高無上的真理的時候,不要執着于語言,而應當方便善巧地利用它。佛陀指出,語言雖然不能夠顯示最高的真理第一義,但人們要有所成就,證得無上正覺,并以此普度衆生,還是應當從語言文字入手:
複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诃薩,随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衆生。(《楞伽經》卷二)
佛陀又告訴大慧菩薩:“我要告訴你們名身、句身和形身的狀況。善于觀察和理解名身、句身和形身的菩薩大士,通過鑽研名身、句身和形身,可以很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自覺以後,便可以覺悟一切衆生,使之開悟。”
那麽,什麽叫做名身、句身和形身呢?佛陀接着解釋說:
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迹,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 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計着 如象溺深泥
所謂“名身”,就是依照事物的特征,給它約定一個名字,這就是語言中的詞語(詞或短語)。“句身”就是句子,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形身”就是文字,文字以形爲體,故曰形身,其作用在于表示詞語和句子(“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佛陀進一步指出,形身是通過文字形體的長短高下來區别的(“形身者,謂長短高下”);而句身則像人或動物所行走的路徑一樣(“句身者,謂徑迹,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迹”),它是由若幹個名身(詞語)組合而成的(“得句身名”)。佛陀用人或動物所行走的路徑來比喻句身,意思是句身隻是一種途徑,途徑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佛陀主張修行者應當學習名身、句身和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通過它們達到智慧開悟的目的,但卻不應當執着于此。如果執着于語言文字,那就會像大象陷于深深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一樣。(“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計着,如象溺深泥。”)
'
三、語言文字和第一義之間的關系
在追求至高無上的真理的過程中,既要防止語言文字的陷阱,也要善于通過和利用語言文字來自覺和覺他。爲此,佛陀提出了“當善語義”的問題: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诃薩當善語義。雲何爲菩薩善語義?雲何爲語?雲何爲義?”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雲何爲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龂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着生,是名爲語。大慧,雲何爲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爲義。(《楞伽經》卷三)
佛陀指出,善于理解“語”和“義”的區别非常重要。他首先向大慧解釋什麽叫“語”,什麽叫“義”。佛陀說,所謂“語”即語言,來自于人們心裏的妄想,通過詞語的組合,依靠人們的發音器官而發出來的,它依據人們分别彼我的妄想習氣而産生的,這些東西,統稱之爲“語”。而所謂“義”,則是離開妄想和言說,另有所指的“義”。應當指出的是,佛陀此處所講的“義”,不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與能指聲音相對的作爲所指的意義(meaning),而是學佛者在佛法修行中所希望得到的甚深無上的真理,即第一義谛或涅槃。這個第一義谛是遠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的。
'
那麽,應當怎樣達到這一微妙甚深的出世間境界呢?佛陀接着說:大慧,菩薩摩诃薩于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同上)
佛陀告訴大慧,修行者首先應當懂得上述的道理,即“語”與“義”的區别,找尋一個清靜的地方,通過聞、思、修三慧,自己去體察,内證自覺,達到涅槃的境界。當自身的虛妄執着的習氣逐漸轉變的時候,在自覺的境界裏,觀菩薩初地以及上升入諸地的中間勝義相,是名菩薩善解義相。
當指出的是,佛陀雖然教導人們在修行的時候應當“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但他并不否認語言在修行過程的作用。因爲在佛法的聞、思、修三慧中,“聞”和“思”都得借助于語言文字作用,這就叫“文字般若”。
文字(包括語言)雖然不是般若本身,但它卻能夠诠釋般若,從而使人們破迷開悟,生起般若智慧。可見,這裏所說的“語”與“義”雖然是不相同的事物,但要得到“義”,卻應當通過“語”的途徑,因此“語”與“義”的關系,是“非異非不異”。爲此,佛陀給大慧作了詳細的解釋:
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同上)
佛陀告訴大慧,“善語義”的菩薩大士,看待“語”與“義”的關系是“非異非不異”,也就是說,“語”與“義”之間的關系,即非是同一事物,但它們之間也存在着密切的聯系。如果“語”與“義”之間完全沒有聯系,那麽就不能借助于“語”來了解“義”了。借助于“語”了解“義”,就像是用燈來照見事物的色相一樣。這裏,佛陀打了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燈并非所照的事物的相貌,燈本身也不能表示、指示或指代事物,這同語言學中所說的語言符號具有能指、所指兩極性是不一樣的。但由于燈光的照射,使人們能夠見到事物的相貌。這就是燈的功用。同樣,語言并不是第一義谛,語言也不能表示第一義谛,但借助于語言的幫助,人們最終可以認識到第一義谛。這就是文字般若的作用。在《楞伽經》卷四中,佛陀使用“以指指物”來作譬喻:“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随說計着。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爲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随言說指,攝受計着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這裏,佛陀将語言文字比喻成手指,将“第一實義”比喻成所指之物,指出愚夫執着于文字,就像是将手指當成是所指之物一樣,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如果人們通過手指去認識和了知所指之物,那就是正确的了。因此,語言文字在人們認識真理方面,也有極大的作用。
'
因此,對于大乘菩薩來說,一定要把語言文字和第一義谛真理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樣,才會既不執着于語言文字,又能方便善巧地廣爲衆生演說經法。這樣,既可以自覺,亦能覺他。爲講清這個道理,佛陀用了較多的話語,反複強調這個道理: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堕于文字,義則不堕。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堕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堕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着言說,随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楞伽經》卷四)
佛陀告訴大慧,那些愚癡的人這樣說:真義就存在于語言之中,[11]真義與語言沒有兩樣。爲什麽呢?因爲他們認爲真義本身空無所有,因此在語言之外沒有别的真義,真義隻存在于語言之中。大慧,他們都是被錯誤的見解燒掉了自己的智慧,因而不知道語言的事實真相,[12]不知道語言是有生滅的,而真義則沒有生滅。大慧,一切言語都囿于文字,真義則不受此限制。因爲真義是沒有自性的,它既不因其他事物而産生,也沒有自己的物質形式。大慧,如來說法不會囿于文字,文字若有若無,是根本不可得的。因此惟有不囿于語言文字,才能知道如來的旨意。大慧,如果有人說如來演說囿于文字之法,那便是妄說。因爲佛法是離文字相的。因此大慧啊,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也不回答一字。爲什麽呢?因爲佛法是離文字相的。諸佛菩薩并非不願意爲利益衆生而說真實義,而是擔心言說反而增加了衆生的妄想。但是,如果諸佛菩薩不爲衆生說一切法,那末,教法就要遭到破壞了。而一旦教法破壞,也就沒有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了。如果沒有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又有誰在說法?爲誰而說呢?因此大乘菩薩們,切莫執着于言語相,而應當方便随宜,廣爲衆生演說經法。由于衆生的希望和煩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和諸佛,爲種種不同見解的衆生,演說一切法,使他們遠離妄心意識,而不是爲了使他們通過演說的一切法,而内證到聖智的境界。
'
佛陀指出,佛法真義是超越語言文字的,是語言文字是不能解說的,因此,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這裏所說的“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應當理解爲是針對于佛法的真義第一義谛而言的,因爲第一義谛是不能夠用語言文字來直接诠釋的,而不能理解爲諸佛菩薩不使用語言來給衆生演說佛法。但是,如果不爲衆生說法,那教法就将遭到破壞,因爲諸佛菩薩來到世間,就是爲了向衆生說法,就是爲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衆生出離解脫的。因此應當作這樣的理解:諸佛菩薩所說之法,不能夠直接诠釋佛法的真義第一義谛,從而達到“自覺聖智處”的境地,而只是爲了使衆生“離心意意識”而已。爲此,羅睺羅·化普樂教授解釋說:“如果用正面的文詞來表诠涅槃,我們立刻就會産生一項與這語詞有關的意念而執着它,結果可能與原意适相違反。因此,說到涅槃,我們大都用反面的文詞,如“斷愛”、“無爲”、“止貪”、“寂滅”等。因爲這樣做,似乎比較不易引起誤解。”[13]如上的言論,在佛典中經常見到。以人們熟悉的佛經來說,《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維摩诘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中文殊師利菩薩說:“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佛陀也常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而曆代的禅師們也經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都是告訴人們,不能執着于語言文字,而應當自己親自去内證聖智的境界。
'
基于對語言文字本質的認識,佛陀提出了“依于義不依文字”。《楞伽經》卷四:
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堕惡見相續,而爲衆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衆生。
佛陀指出,覺悟了的大菩薩,都是“依于義不依文字”的。如果一般人執着于語言文字,便是壞了第一義,既不能自覺,也不能覺他。以這樣的錯誤見解爲衆生說法,将是十分危險的。反之,“依于義不依文字”,又能通達經文的章句,那麽就能夠得到開悟解脫的快樂,也能夠在平等性的大乘之中,普度一切衆生。這樣,才能夠“攝受正法”,令“佛種不斷”:
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同上)
在佛教看來,語言文字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正确地理解語言文字,懂得語言文字與真實義之間的關系,是出離解脫,通向涅槃之路,還是堕落在生死輪回中的大事。佛陀說:“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楞伽經》卷四)真實義是微妙寂靜的,是涅槃之因。語言文字,是妄想的組合;而妄想,則是集積生死的根本。因此,佛陀告誡大慧,實際上也是告誡人們,應當懂得這個道理,并方便善巧地去修行:“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随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同上)這裏所說的“不生不滅”,即是“真實義”、“第一義”、“涅槃”。怎樣去方便善巧地去修行呢?還是要從親近善知識入手。佛陀說:“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随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着言說應當遠離。”(同上)而親近善聽聞善知識講經說法,還是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可見語言文字雖然并不能表示最高的真理,但卻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0192
[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已,
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___理趣經


理趣經是密宗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大般若經系裡的第八部'
第七部就是大家熟知的金剛經
寶海上師是一位成佛之人'是覺者'以下是他解述的理趣經'
妙趣橫生'令人心生歡喜'我節錄一段如下
: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法性如來,複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嗔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般若波羅密多清淨。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欲,猶如蓮華,不爲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笑,作開敷蓮華勢,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前面那段,是釋迦牟尼佛化金剛手菩薩,入降三世三昧,然後作一種調伏。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界成就,是人很具體的代表。人類該有的過程他都有,人類該經歷的他都經歷,所以人的貪嗔癡如何對治?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爲代表闡述之,所以稱善調伏。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是現降伏四魔然後成就,此即是“吽”。義。如再聽不懂接下來再講,剛開始的[薄伽梵]是個佛的别號,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從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了不解釋了。複說“一切法平等]。這個“法”在真言宗要看寬廣一點,不要想到一定是佛法,或世間法、出世間法。其實各位,看這段理趣經不要太嚴肅。般若理趣經它基本架構,是以金剛薩埵爲主題然後配十六尊,變成十七段。所以般若理趣經共有十七段,這十七段代表金剛界十七尊。從愛觸欲慢到最後的金剛拳菩薩。這些種種都是一個人全部的語言行爲生活方式,所必須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或種種形象。如果你是執著的人,那它所寫的就是,你在五濁惡世的種種形貌吧!如果清淨的人,那它寫的也是你種種的形貌。只不過般若理趣經它不是宣說你如何才是清淨?如何才是堕落?般若理趣經的探讨,是撇開這些問題,直接從人性上來講或從法性而論。也就是從你的内心直接講,撇開清淨不清淨。所以要了解般若理趣經也就是說:人不可能沒有思想,就像我教各位打坐一樣,人有可能沒有思想嗎?不可能,人有可能沒有覺受嗎?不可能,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皆是如實身心。而般若理趣經将此濃縮,最簡以“五秘密菩薩”表之,五密菩薩就是金剛薩埵、愛、觸、欲、慢。
  “慢”是一種自在我樂,受用滿足。如果在解脫地,就是自在。在凡夫地來講,可能是我想要的,滿足自己随心所欲叫做“我慢”。所以般若理趣經,不是探讨對與錯?而是直接告訴你這個東西,你從凡夫地來看是什麽?在究竟意來看是什麽?看你自己去認知了。

  [複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這句話即是一切法。如果以娑婆界衆生而言:即是我們世間每分每秒所經曆的,四周圍給我們的愛、觸、欲、慢,種種的貪、嗔、癡、疑、慢,色、受、想、行、識,綜合所得的結果。内心所産生的種種思想、思緒、覺受、情識作用,各位這一一都是法(諸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它講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從一切法的平等性來講,因爲每顆心都是要由你的“心”來體受的,這顆心體受到的東西,如果在凡夫地來講,或許稱它爲不清淨的思想,不清淨的語言。如果下一刻你感受到的,可能給它稱之爲清淨的、或聖潔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都是心,由于這顆心,聽得懂嗎?
  所以基本上一切法平等,這一切法無非從清淨的自性,産生出來的一種“根塵作用”。它是從清淨的自性裏面所産生出來的,它是離不開你清淨的佛性,你不要以爲它污濁,其實那是你心的一種反射景象。基本上如果沒有鏡子的反射,就看不到影像,鏡子就比喻我們清淨的佛性。所以你不要誤認爲,你學了佛以後呢,可能要離開這世間的生活方式,或是怎麽樣?然後或許是有什麽樣的,特殊語言行爲,你才像個修行人?你再怎樣的改變,你的生活。依我看都是身口意業在作爲,對不對?隻不過你欺騙你自己,你吃個蔬菜。你說:我吃齋我有慈悲心,我吃魚,我沒有慈悲心,我在堕落。其實食欲,是由内心的饑餓所引起的,我隻是要填飽我的肚子而已。我不在乎我吃什麽東西,事情就是這麽簡單。般若理趣經,就是在告訴你這樣的道理。你不必太執著,要從根本去看,所以一切法平等就是我們種種形貌了。這邊說“觀自在智印出生”你要了解一切法平等,你要了解自性清淨法性清淨的話,你就要用觀自在智印。
  “觀”不要解釋的很複雜,觀察吧,觀察世間的一切。法即一切世間的種種形貌,乃至個人的種種身心變化,種種所感覺到所觀察出來的,從這裏面你能夠擺脫一些愚癡的分别心。譬如說:吃了幾根蔬菜叫慈悲,吃蔬菜你就說我在修行,吃魚呢就不像修行人,不是這樣的。像不像修行人是在内心,有了這個内心你自然想要去吃蔬菜,是因爲你有慈悲心才想要吃蔬菜,你把問題弄颠倒了聽的懂嗎?所以你吃蔬菜不殺生那是有慈悲心,這是一個修行人的行爲,基本是由你的内心而出發的
  若不從内心去出發,沒從原點去體受,只認取外相是不對的。那好!吃蔬菜的就是修行人、有慈悲心,吃魚吃肉就沒有慈悲心,那就錯了,舍本逐末了。所以觀察一切,而從這裏面能透析了解原來的面目,每一件事情根本之處。于是乎于一切法而能無礙,所以因無礙故而自在。有大自在,能夠随意,觀自在菩薩即是這個意思。
  又“觀自在智印”智慧的印,“印”就是印可,契入般若理趣。其實了解的話是從“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這句話就了解了,再不了解,則又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開始跟你慢慢解釋了。
  又講:世間的欲望呢?原本是清淨的。各位,喜歡一件東西有罪嗎?喜歡就是欲耶!欲望不好耶!喜歡你的小孩子說欠子欠孫債?喜歡佛陀說欠佛債?甯可欠佛債也不要欠子孫債,我就覺得人實在很奇怪?硬是要把一個很單純的原始人性,一種念頭把它區分成好跟壞?每件事情都跟它分爲好與壞,這個會解脫那個不會解脫,很奇怪?單純口渴喝杯冰茶需要原因嗎?需要分好壞嗎?我想是不需要的,而且都是一種很直接的反射作用。所以欲望不是不好,欲望它也是來自清淨佛性的一種自然的反射。欲是一時的需求過了就算了,所以依照基本理論,欲望本身來講是離開是非的。就好像敲打膝蓋,腿自然會伸直一樣,就這麽直接的。在清淨的佛性來講,這個動作是一時的反射,鏡子還是鏡子?猶如鏡中的蘋果,隻是一時蘋果放在前面,所以裏面有蘋果,鏡子還是鏡子,所以佛性本是清淨,不增、不減、不垢、不淨,般若心經也是這樣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所以說欲望沒有那麽罪惡的。像你們喜歡佛陀,喜歡念經,你們怎麽不給它稱之爲罪惡呢?這也是欲望啊!
  所以般若理趣經的思想,是很宏觀的思想,是種超脫的思想,直接去認取的。
  就像搶劫,你去搶一元跟去搶一百萬是一樣的罪。因爲你的動機是搶,不是搶多搶少,喜歡喝一杯涼茶跟喜歡金錢、古董、任何什麽都同樣是欲望。
  而且沒有欲望,這個世界就好無聊是不是?沒有欲望就沒有理想,沒有希望。一直在想而得不到就是“希望”。一直在想,我将來要怎樣,算不算欲望啊?是啊!是欲望啊。還有,當你欲望達成時的,那種滿足喜悅,你們就把它換個名詞叫成就感,是完全沒有罪的,而且是理所當然接受的,真是奇怪!
  所以其實人有一種喜好,因爲喜好,你會去發現美好,會去享受大自然。如果沒有喜好,你就不懂的享受。而喜歡花是因爲發現花的美好、花的香氣、花的姿态,那算不算欲望啊?當然啦!有些人可能就會講:“可是欲望,有對的欲望,跟錯的欲望”。那我要跟你勸請下,再這個時候要清醒一點,不要在分對跟錯,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欲望就是欲望!直接認取,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是天經地義的,很美好的。反而當一個欲望産生時,而你自己再那邊壓抑掙紮,産生無比的痛苦,這個就是欲望害死人啦!
  所以般若理趣經一般都不敢講,爲什麽?因爲聽歪掉,就很嚴重!若誤解成就好像[只要我有欲望我就去做],你們聽到現在,是不是覺得我在講這樣啊?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講,因爲如果你般若空慧程度不夠,你聽起來會歪掉的。但是如要講真實原意的話,就必須這樣講。因爲它不跟你說,你還要來個怎樣的克制啦!什麽是正确欲望?什麽是不正确欲望?其原始面目都是一樣的,只因起心動念偏執一方,進而執以爲真,方生業報。有欲望,會使一個人滋長,有行動力、有創造力,所以今天要大家認識汝心的本質啊!因爲般若理趣經,是在了解人心的本質。你必須要超脫這個世俗道德觀念,直接從人性去探讨!你才能得到原始清淨的佛意。而當你能了解到這個層次的人,本身來講你已經沒有所謂的欲望了,只是帶給你一種美好而繼續滋長,繼續長養自己。因爲有欲望,有希望、支撐著你一直走,因爲得到的受用滿足一種美好。讓你體認到一種真實,對不對?達成了才有真實感嘛,是不是這樣子啊?我希望我考上大學,第一志願的大學,拼啊!拼啊!拼了三年終于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那時候,我的滿足感,還有真實感,是不是這樣啊?其實你得到什麽?沒有,隻有真實感。
  回到原先那句話:[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觀自在我剛講過,什麽叫一切法,就是從我們這些種種行貌裏去透析到,其實解開這些的話,一個基本面都是回歸到清淨的佛性的一種作用,所以那一個影像不是因爲有這面鏡子才反射出來的呢?從這些法的觀照裏面,你透析了、你了解了、你不會一直執著,所以了解般若理趣經的人,知道這個是欲望帶給人的一種生命的機動,一個美好一個實在感,但原本還是回歸到内心的體受,因爲實際上沒有得到些什麽,而且從此以後會造了一個更大的欲望,因爲你想四年後可能要當XX院院長,或考律師或出國留學等等。欲望越來越大而想讓欲望成功,會讓生命力的智慧又發揮出來,難道欲望不好嗎?因爲一個人不斷的有欲望有理想,所以能把所學的發揮出來,或許發明了很多東西,或許把國家的經濟改善了,你說欲望不好嗎?欲望一定帶給人家痛苦的嗎?不見得?
  聽到這種講法的人,更要透析的一層就是:這是來自内心的一種層次,一切法塵,是這顆清淨的佛心的反射,所以你了解般若理趣經,你可以享受一切,但心理不染一切,就好像鏡子裏面有蘋果、有樹、有花,但鏡子不曾留下任何痕迹,聽懂嗎?聽歪掉我就沒辦法了!所以如果你聽不清楚層次轉不過來,可能是毒藥。
  所以爲什麽最澄當初要向弘法大師借般若理趣經,弘法大師不借給它,他說:你程度還不夠。所以由觀察一切法你了解一切法畢竟清淨。于是而能夠随意的去享受一切,而無所謂的貪、嗔、癡、疑、慢。于一切法,能夠攝受,能夠自在無所障礙。
  但是呢?我說一切法即是空,因爲鏡子本來不沾染半點東西,說了半天還是空,所以“用”則萬般景象,不用則清澈不染一絲,用與不用其實是個“作用”,根本談不上本質、佛性對不對?它只是鏡子的作用,你去讨論這個東西有什麽用?它又不是鏡子,我們很多人就是一直在讨論這個“作用”,以爲這樣就是佛性,搞錯了。我們要認取的是鏡子、是佛心,若要探讨佛法,直接對準鏡子,不要在作用上讨論,但今天的佛法往往在作用上讨論,妄談解脫與自在實在很無聊!聽來聽去還是在對跟錯裏打滾?還是在如何是解脫?如何是堕落?我說:你難道不能不當聖人嗎?不要當聖人也不要當壞人,真實當個人就好了,講一些“人”的話,直接講一些面對我們内心的話。般若理趣經就是在講這樣的事情,像要講一切欲清淨,舉例也講不完,簡單解釋就是“一切欲清淨”沒了。所以般若理趣經可以講長也可以講短,引申到家庭裏面,爲身邊的人在護持,爲事業在努力或一個家庭主婦在努力營造你的家庭這也是欲望,這種欲望是沒有錯的。因爲有欲的存在,才能讓整個世界有生命力、有創造力才會趨于更美好,所以真言密教裏不教人舍去欲望,此欲非彼欲。所有欲望包括一切,任何的都是從内心發出的。
  所以一切欲清淨,因爲一切欲清淨,所以一切嗔清淨,同此可證所以世間一切垢清淨,因爲離開污垢離開清淨,如般若心經所講的不垢不淨,所以世界上的東西從原始點去探讨,又有何謂幹淨不幹淨呢?


  [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性如來,複說轉字輪般若理趣。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淨故。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笑,以自劍揮斬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密多最勝心。]
  這一段文是乃是說明“空性”之義。此雲無戲論性如來,所謂“戲論”即離開自性,所産生不必要的動作、語言、行爲…等,這叫做戲論。譬如蒲卦、算命等,有離正道系統,即是戲論。正常應是對自性菩提上行持,如果是離開自性清淨,所有一切行爲、言語,皆叫做戲論。
  “薄伽梵”就是“佛”的意思,一切無戲論如來,即一切時、一切處,常住清淨法性→故雲佛。既然常住清淨法性,一般人會想,是否還會起心動念→妄念?心常住清淨法性,心如明鏡,無事時常住清淨法性,如如不動,若有事→應緣,鏡前有東西,自然就會照出東西來。如有衆生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必來接引,有求必應,感應道交;有感必會來相應。阿彌陀佛既已經成佛,是否還需要建立一國土來居住嗎?佛是法性,是清淨的,是具足德行的,佛何有形相?其實法身佛是無形相;報身佛、應化身佛則有形相。如阿彌陀佛由因地修行,修何法門;因地中發什麽願?有這些特殊點,所以阿彌陀佛西方世界與别的世界不同,但菩提心只有一個,清淨的佛性亦只有一個。雖各尊因地修行,所發之願力,成就佛道,其基本上皆有個共通之處→這就是“人人皆具有佛性”。
  從佛經上可見,如華藏世界、東方琉璃世界,或一切佛的淨土,此佛的國土皆有其不同之處,亦有相同之點。其相同之點,就是共同的性德,同往解脫道上行,這是共同之點。不同之處,即是個人所修,所行之果報自不相同,如此每尊佛的報身、報土皆不同,但如果是法身佛則是無形無“相”也不需要有國土。但有些未成就的菩薩,不了解究竟解脫道,看到阿彌陀佛的經典,就有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亦很贊仰阿彌陀佛的精神與思想,于是就有一群菩薩共同協助阿彌陀佛共同宣揚淨土。這就是這些菩薩的願力,阿彌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必有其願力,→即成就佛道的願力。衆生發願求生、諸淨土菩薩的願力、阿彌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的願力,這三種才成就此淨土的存在,所有淨土的存在,也是依此三種願力而有。
  若每人發願往生淨土,那佛的國土要來做什麽?此國土乃依報之土,不是究竟清淨的佛性。真正究竟清淨的佛性是無形無相,無一切國土。但一切國土有其共同點,就是清淨的佛性,比如以黃金爲地、寶樹樓閣、或會發光,有其基本構造,這就是佛性的共同點。由此理論來探讨:阿彌陀佛雖有其應化土,以此國土來度此衆生,救度這些衆生,但阿彌陀佛本身之内心,則無有此“國土”,只是爲了應緣而顯化、雖擁有,但實際是空的。
  阿彌陀經所說“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邊階道…等”每一種情況,皆是其德行的顯化。西方極樂世界四面皆有階梯,中間有阿彌陀佛所住之樓閣;樓閣就如同是我們的的心塔→佛性。此心塔住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佛性。通往此佛性就有四門→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轉門。此塔上有五峰八柱,五峰就是五智,八柱就是八大菩薩行。此八柱亦如:釋迦佛當時成佛時之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雖是外相,但實際是代表其德行。所以有此可見,每一尊佛的淨土皆有其共同點;然亦有其不同的特殊點:阿彌陀佛國土種許多蓮花,藥師佛國土就種許多藥草。衆生心願大,要去西方極樂國土。然藥師佛淨土也不簡單,其條件比往生西方淨土較困難。往生彌勒内院更困難。彌勒菩薩乃當來下生将成佛的菩薩;其淨土是在兜率天内院,兜率天乃在三界之頂,外院是天衆,内院是彌勒菩薩的淨土。如弘法大師發願往生彌勒内院,同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度化衆生。這些共同發願往生彌勒内院的菩薩,等待彌勒佛下降娑婆世界時,共同來此娑婆度生→這就是龍華勝會。
  要往生彌勒淨土,并不是那個簡單,如近代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高僧→虛雲老和尚百多歲時,被*衛兵打的魂魄飛到兜率天内院,聽聞彌勒菩薩講經。見有許多以往認識的人,當聽的很高興時,彌勒菩薩叫他回去,虛雲老和尚說“不願在回去”。但彌勒菩薩說:“不可以,你業力還未盡。”因爲要往生彌勒菩薩的淨土,須有條件:必須所有的業障要完全消除。如虛老已百多歲,被紅衛兵打的死去活來,神魂飄倒兜率天内院,仍被彌勒菩薩雲:汝業力未了,還須入娑婆受苦。所以爲何有些修行人修的很好,仍要遭受那麽多的業報,一般人會說:依外相見修行人遭受那麽多痛苦的業報,一定修不好?那是錯誤的見解。有如虛雲老和尚有智慧、有修持,又是解脫的人,爲何還要遭受這些果報。這也是告訴我們:不可以外相取之。也不要以爲初一、時五修一修,就會沒有災難。虛雲老和尚自幼修行至百歲,尚且如此,況乎我輩凡夫,又有多少修行呢?所以不可以外相的遭遇來斷定此人的修持;要以其思想、精神、智慧解脫,來斷定其修行之高低。
  阿彌陀佛非常慈悲,隻要有人念其聖號,至一心不亂就可往生其淨土,有些人貪小便宜,生前做盡壞事,隻要臨終前念阿彌陀佛聖號至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其實果位高低不論,世間沒有那麽便宜的事?臨終時,往昔所有所做之事情皆現前,此時是否能夠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非常慈悲,你本身不論有多少業力,隻要你相信,依其功德力,念其聖號,必能攝受往生其土聽經聞法,在那修行,漸次向上,然後才能成就佛果。→即可以帶業往生。彌勒菩薩就不同,必須要完全業力清除,才能往生其國土。
  ※ 不可以外相來衡量其修持如何?有時有許多有修持的者,往生時也是很凄慘,不是壽終正寝。曾聞有一老太太年輕時于龍山寺服務二、三十年,每天風雨無阻皆于清晨四、五點,即到寺廟效勞。行年至六十幾歲時,有一天一早出門前往寺效勞途中,在路中被車撞死,渾身碎骨、支離破碎,身體不得完整。試請問:天理何在?其中佛法大意各位思之!其實娑婆世界上,隐藏著許多有修行的佛菩薩,我們看是普通的修行人,其實是大修行者。所以不可以貌取人,也不可以其遭遇而論斷其修持是好是壞。再說這是因緣法,不論是好、是壞,皆無所謂,最重要其内心是否,時時保持一顆清淨的心。所以“無戲論如來”會起心動念嗎?會的,乃是應緣而生,非動念也。
  ※ “轉字輪般若理趣”。
  這一段文是表文殊菩薩的德行。因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諸法”表種種心相形貌,乃指吾人的起心動念,種種思想、言語、行動。此一切諸法無自性,與無自性相應,故雲因緣法,因緣具足時就産生,猶如雨從何而生?雨是從天而降嗎?不是的,乃是因緣聚會而形成雨,氫加氧H2O→水,水變成水蒸氣,在空氣中遇上冷空氣,漸漸凝固,囤積至某種程度→烏雲密布而降雨。雨下完就沒有雨了,雨下到溪成溪水、下至河變成河水、至海變海水。※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這只不過是一種過程,人生亦如。一件事情發生又一件事情,這還是因緣具足而産生。因緣離散就沒有了。何必爲了來來去去的因緣法,而産生喜、怒、哀、樂而痛苦,而執著,有何意義,實在是沒有必要。諸法本來緣起性空,本來就是一場空。故雲“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淨故”。徹底空,故能體證此空性,内心才能究竟空,究竟清淨,那麽自性光明自然現前,如雨水之産生過程,了解此過程,即在此過程中看到光明。※諸法光明,自性之光明,自性之智慧自然顯現。故雲“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淨故”。※心如太虛,不要有半點烏雲,不要将任何事挂在心頭,因爲人事間的事情乃因緣生,因緣滅。再痛苦的事也總會過去,再快樂的事也會過去,在怎麽享受也還是會過去,福報有時盡,災難也是有時滅,世間本是禍福相随,故在此倒楣時,沒多久,就有好運來臨。
  如此而言,是否随時皆有痛苦?其實不是。能了解此一層過程,就将好運、楣事兩頭放下。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是空→緣起性空,不論好事、壞事皆會成空。遇事如何面對?如鏡前有蘋果,鏡子内就照出蘋果來,※碰到事情時就如實面對,不要逃避、就事辦事。看清楚事情的本來,來去總會過去。依此而觀,世間是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痛苦。由此亦可發現皆有其周期性,如此才不會老化;這每一個家庭如此,乃至吾人本身亦如此,這一段時間心情較輕松、較清淨,然過一陣子就會濁了,也是有周期性。所以要善觀因緣法,由一件事情去分析了解緣是如何産生?若能徹底了解因緣法,你就能改造因緣,最怕是直接接觸到事情的結果,然後爲了事情的結果而苦惱。很多人就是絆死在這裏,不能跳脫出來,于是苦惱萬丈,而無法走出來。如果面對事情時,不看其結果;因爲結果已是注定了,煩惱也是無用,最重要是去探讨問題發生的過程在哪裏,解決問題。
  所以時常觀因緣,久而久之,自然就能了解因緣法,愈了解因緣法,就越能了解世間本是一場空。故三國志雲:多少事都附笑談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汝見三國中有多少事,如今安在?英雄豪傑也成一杯黃土,而今連黃土也找不到了。所以鑒古至今,再看未來亦是如此。了解空性之理,自我要求→自心清淨、自心之安穩。如果是寄托在環境,或寄托在别人身上,内心會越來愈空虛。※唯求内心獲得清淨、安穩,不論是生病或者是不能動彈、乃至往生,或在風塵滾滾中,也不會有所挂礙,能心安理得、自在。
  在人海忙忙中,随緣辦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用則用,能舍則盡量舍去。久之,雖然心在紅塵中,畢竟也已入清靜寂靜之境!雖享用一切,但不被一切世物所絆住。如果是有福報,該屬于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有,半點也沾不上。※世間事不論是真是假,皆是一段的因緣聚會。今天能來學佛,了解因緣法,了解人之佛性是圓滿的、美好、和諧的。※希望你們常住清靜佛性,體受美好、圓滿性,大家彼此能互相圓滿;縱使是你欠我的,也不需要去取回;人與人之間保持圓滿、和諧、美好的一面較好。如果彼此之間感情弄遭了,也不是好事。
  [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如此看來,又何需發什麽願,又有何願可發?心空一切空,緣起性空,因緣生,因緣滅,其結果也是畢竟空;就如以往那麽多痛苦事,如今回想起來,也如夢幻,已成過去。
  [“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凞怡微笑,以自劍揮砍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多最勝心”。 ]
  爲何文殊菩薩以自劍揮砍一切如來?“一切如來”即指在座各位,如來是不來不去之意。如來有二義:一隻在纏如來,二是出纏如來。人人皆有佛性,而凡夫被世間五欲所纏,故雲在纏如來。已成佛已解脫者,故雲出纏如來。文殊菩薩持劍斬斷一切煩惱葛藤,把我們凡夫心斬斷,破除凡夫相,令之佛性顯現。即是砍斷在纏如來令彼成 出纏如來。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3795




蓮花是從爛泥巴裡長出來的________

理趣經裡強調的平等性'或圓覺經裡所說的佛的隨順覺性等等
一千多部的佛學經論裡'多數要告訴我們的
不是一與多的關係或有'空或不執兩端的哲學命題
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個生命奮鬥解脫的故事
是蓮花從爛泥巴裡長出來的故事
'
他告訴我們一個叫真空妙有的奇蹟
天空會突然下降並且昏暗起來'接著雷電交加'大雨疾馳
但不久之後
雨勢會慢慢轉弱並且靜止
接著樹葉上的雨滴會在池塘上放出漣漪的聲響'
一圈追逐著一圈..
然後消失的鳥鳴聲'會再度此起彼落的在你的耳邊跳躍起來
空氣中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令人愉悅的清新
然後你會發現你的腳邊附近會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不知名的小花
像撐著各式的陽傘般跟你一樣
仰望著遠方層疊的山巒'還有那一道不知什麼時候出現的'
令人振奮的彩虹
接著池塘的水會在不知不覺中'從混濁慢慢轉為清澈
而天空會在蓮花綻放的襯托下
再度放得更亮'更遠了..
[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__水滸傳

水滸傳裡魯智深圓寂這段是相當具有禪意的
所謂[聽潮而圓 見信而寂]
[自疊起兩隻腳'左腳搭上右腳'自然天性騰空]
自然天性騰空'就這樣圓了寂了
不但沒了我執'連執我都沒了'
今日方知我是[我]
徹底的頓悟'徹底的放下了
'
大日經上說:[如實知我心]
如實 就是一種全然的狀態
'
有時候你只是坐著'什麼也沒有想'沒有[止]'也沒有[觀]
只是坐著
忽然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慈悲心'然後
淚水止不住的汨汨的從眼眶流過臉頰'霑濕了你的衣裳
五分鐘過後'這種大慈大悲的感覺才慢慢過去'於是你 睜開了眼睛
接著你去洗把臉'才發現 衣服濕透了
而且以為只是坐了五分鐘'實際上是過了一個多小時
'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講的: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有了這樣的經驗'讀起佛經來會更快'更虔誠
雖然我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想'只是坐著'書讀累了'休息一下
一切是自然發生'
祂 自己來的
當然這種瑜珈式的相應'不必執著
只是更了解自心證自心'自心覺自心'自心即佛即道'此外別無其它的深意
[當療癒的金字塔建成後'最後的步驟是
輸入療癒的心念'
利用金字塔內的吸引力思維網絡'把自癒念力迅速壯大增強'
>>>
夢語是潛意識世界最好的溝通語言'所以
我利用夢境制作我的療癒心念'讓夢境變成
有建設性'有療癒目標的意象暗示
>>>
但要注意'夢境必須真實'真實的分不出是真實還是造夢'
>>>
病者只需借助夢境注入療效的心念意象'
便可開啟激活潛意識的自我療癒系統'
把念力有效轉化成自癒異能]_______鍾灼輝
'
鍾灼輝在他的第二跟第三本書裡鉅細靡遺的詳述了如何利用潛意識的自癒療法
非常神奇
在144天的夢境療法裡'他當了29天的清道夫'72天的建築師'43天的農夫
最後完成了不可思議的任務'
他[自癒]了被西'中醫宣判死刑的腳踝
說實在的'讀起來像是一本小說
特別是他如何能每一次都進入同一個夢'並且是夢中夢
'
退休後'我太閒了'一年打兩百場的球
有一天'一個念頭突然湧上腦海'真的有神通嗎?
我也來學學看
於是回家打開網路'一個指頭一按'一口氣網購了十幾本講神通的書
其中一本唯一沒冠有[神通]這兩個字的'就是鍾灼輝的[做自己最好的醫生]
結果沒有神通的才是真有神通'
有神通的反而都是假的'都是道聽塗說來的'要嘛抄佛經或古文'要嘛一看就是太假了
'
有時候想想'像鍾灼輝這樣的人真是活菩薩'像這樣的經歷跟成就
在古代中國可沒有這麼輕易的示於人'要嘛只傳給自己的子孫
'
我兒子在美國讀書後我才知道'這個僅擁有兩百年歷史的年輕國家為什麼這麼強大'
儘管你是他們學校或教授認為最好的學生'可是他們卻希望你研究所時去伸請別的學校
就這麼輕易的把好學生往別的學校送'咦'這個怪了
可是回過頭來想'他們收到的也是別人最好的學生
想想這樣如果形成一個文化'那會是怎麼一番局面
而美國人做到了'就在這個地球上
'
昨天我第一次成功的做了一個夢中夢'這是好運的接觸到鍾灼輝以後'第一次成功
非常感恩
我的心得是念茲在茲'放心交給潛意識'
潛意識悶燒鍋會如你所願的
[當我們能喚起病人內在的醫生產生作用時'才是我們表現最棒的時候]___史懷哲醫生
'
關於醫生的態度對病人的嚴重影響'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共識'
但如何喚醒病人的內在醫生(這個巨人)以及法理之外的醫德問題又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由於催眠應用臨床的卓著成效'在美國關於這樣的討論愈來愈受重視'
特別是幾個催眠治療的心理分析師'他們在臨床心理學這個領域在美國醫學界都普遍享有聲譽
以下
我把知名的催眠治療的心理分析師Stanley Fisher博士的臨床催眠術簡單的介紹一下
這是Fisher博士所教導病患90秒的自我催眠方法
在他的第一個病人(一個焦慮'鐵齒的美國生化界的重要人士)身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後
到現在他已經幫助過3000個病人喚起他們內在的巨人'讓他們能在對抗病魔上取得卓著的成果
'
在跟病人充分的溝通並與取得信任後'催眠才能開始並有效
這就像大家都比較相信主任級的醫生而不信任剛執業的菜鳥醫生一樣
當然信任的基礎是建構在病人的潛意識上的(這個很有意思'我記得國中時
我去參加跆拳比賽'那時我是紅帶'但上場比賽時我腰圍上綁著一條我借來的黑帶'
結果對手很認真的看待我'而出乎意料的'我表現的也的確像個黑帶高手)
'
好'讓我們快速開始
'
首先做催眠導入'接著輸入"訊息"(催眠後暗示),再來催眠導出
'
1身體放鬆'保持下巴不動'眼睛往額頭上看
2持續往上看時'逐漸閉上眼睛'然後深呼吸並閉氣3秒(3..2..1..)
3吐氣'放鬆讓閉著的眼睛'開始想像身體漂浮起來
'
想像自己漂浮在一朵潔淨的白雲上(宛如羽毛作的沙發上)
全身漂浮...安全...放鬆...舒適...非常舒服...繼續飄浮
'
手術前做兩個冥想'手術後只做一個
'
術前
除了防禦系統之外'把鬆軟的身體放心的交給專業醫生
防禦系統在手術期間跟醫生一起合作無間
祂保持清醒警覺
a.
想一想手術中身體如何反應'身體除了防禦系統外'全身放鬆且無力
防禦系統之所以保持清醒是為了讓你的傷口迅速復元'不受感染'減少流血'減輕不舒服
以及讓血壓保持穩定'心跳正常並迅速恢復正常功能

b.
集中在復元上'想像身體迅速恢復正常'沒有感染'
血壓'心跳一切正常'像個健康的正常人
感到飢餓'覺得口渴'想去上廁所
想一想手術後
你可以去做你喜歡做的事而且沒有痛苦'沒有懼怕和擔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是你做手術的原因)
'
催眠導出
3準備好'開始
2閉眼時'眼睛看向額頭
1慢慢張開眼睛'逐漸回到視線焦點'感覺心情平靜'愉快
'
手術前做a+b ' 手術後只做 b
記得一個小時做一次
想像愈真實效果愈好
'
祝你健康'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知我心者 即身成佛]____不動明王

維摩詰經可說是與中國知識份子緣份最深的一本佛經
特別是唐宋與魏晉南北朝時期'
知識份子幾乎人手一本'
不信你看
'
王維字摩詰
'
[殷勤稽首維摩詰 敢問如何是法們
彈指末終千偈了 向人還問本無言]____蘇軾(東坡居士)
'
潛意識裡大家都很喜歡維摩詰
為什麼
修行人自在地出入酒店'賭場'淫窟

而且有錢的不得了'再怎麼佈施'家裡金山銀山依舊堆積如山'而且愈佈施錢愈多
你說你要不要當維摩詰
問題是'做得到嗎?
做得到的
'

此經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淨土宗與禪宗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___維摩詰所說經
淨土宗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事實上'維摩詰經裡很多要義是這個意思'甚至神通變現都暗藏深義
'
進入佛法大海第一步就是要破我執'我慢
而這個我執是相當幽微的
你說"我執'沒人願意承認的
'
在此經裡
出現一個天女

[歌臉有情凝睇久 舞腰無力轉裙遲 人間歡樂無過此 上升西方即不知]
__白居易(香山居士){與牛家樂伎雨夜合宴}
'
但天女太有學問了

天女曰:
[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
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不內'不外'不在兩間'這樣講話像不像龍樹的中論'只是本經比龍樹菩薩早幾百年出生)
'
講的舍利弗是啞口無言
脫口問:智者為什麼是女相
潛意識的"我執"這個時候才跑出來
這時候天女馬上神通變現
將舍利弗變成女相的天女'自己變成舍利弗
'
你看
諸佛方便'不可思議
跟你說太多'沒有用'
直接把你變成女人'你就知道了'
為什麼要女男平權'
不過不是從內心真正的平等心出發'女男平權'只是口號
當然在佛的境界'這個問題是自然化解'不存在了
'
當然維摩詰經主要是教{解脫}'提出的法門叫{不二法門}
不二就是挑戰人的大腦
從出生開始懂事來'人世就是二元世界
黑與白'是與非'善與惡'藍與綠'正與邪'真與假'生與死'靈與肉'有與空'束縛與解脫
你看束縛與解脫
此經講解脫'那表示我們現在是受束縛了?
呵呵
'
不二當然就是要跳脫人性的枷鎖'自然的二元思考
二元思考'行動'佛家說叫世間法
也是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那有有為法'自然就有無為法'就是出世間法'就是般若智慧
你看二元對立又跑出來了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
'
不過不怕'不要執著就好了
'
語言有他的局限'我們的大腦也是如此
知道就好
如天女講的:
[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
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所以說:一切煩惱皆菩提
'
佛法不講有與無'
而是講一切皆因緣和合'互相依存'所以沒有自性
所有的有'本質上是空(這個空不要把他當成那個空'
那是哪個空?不要太認真'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
一切都是空'那修什麼呢?
當然有一個可以變現萬有'卻如如不動的東東
但這不是本體論也不是人格神
那是什麼呢?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
也許比較接近可以用'道"
你看老子多聰明'道可到非常道'
得到道的是世間萬物叫"德"
所以叫道德經
但如僧肇大師講的'不夠究竟
解深密經的意思'這是雙向無礙的'道即是德'德即是道
有神祕體驗的人'知道什麼是隨緣而動'變現萬有
沒有這等本事的芸芸大眾起碼可以"不二"從二元對立的思維束縛解脫出來
'
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的欣賞這部大乘義理很重的經典'
而且本經文詞優美'很適合閱讀
讀一讀所謂"默響如雷"的典故'
這個在第十一品有32位菩薩參與辯論的[入不二法門品]裡
中午時烏雲從山上下來'想起氣象說午後要下大雨'可是看了一下海上低矮的天空'灰暗中透點淡光
橫躺其中的雲層雖然增厚卻沒有翻滾的意味'
雨要下不下'清涼的風卻整天沒有停過
'
突然想起寶海上師講的故事'恭錄如下
'
以前有位禅師在行腳路途,歡喜接受一杯茗茶供養,感覺非常的好。于是他向主人要了一棵茶樹,帶回後山種,并學會制造此茶的技巧。
不久禅師制造出來的茶,遠近聞名,很多人都慕名前來品茗。可是禅師自己老是覺得這茶不對勁,跟以前喝的不同味。
于是禅師用盡一切方法,研究改進,可是茶還是不對勁。雖是如此,但大家卻覺得禅師的茶愈來愈好喝,簡直像甘露一般。
禅師一直納悶,‘到底我遺漏了些什麽?什麽地方對勁?’
終于有天禅師于靜思中,壑然領悟了!原來,‘到底我遺漏了些什麽?什麽地方不對勁?’答案即是---【我要作成跟那杯一樣】
打開心結後,禅師坐下來泡一壺自己種的茶。 發現原來竟然如此美味,比以前喝過的茶,更加甘醇獨特。
注:看完這段故事,不知你有省思?
你還在爲你的修持,達不到上師的标準而苦惱嗎?可不要像那位禅師一樣,爲自己設下一個至高無上藩籬,而舍棄你目前擁有的一切?時溶入眼前的你,你将會發現,每一刻的你,一切是如此奇特禮富地。爲何你要盲目追求,現在不屬于你的一切,爲此而苦呢?把目光收回來,掌握擁有現在的你---禮富生命,溶入并享受它,你會有意外驚喜,充滿法喜。若你能如此,你就再也不去理會那道至高無上藩籬了。
人常爲一個現在達不到的追求,整日愁眉苦臉,無形中路愈走愈窄,愈來愈偏,終究背負着遺憾走完一生,過度追求完美,會讓自己更加混亂,終究嘗不到完美的滋味。修行如此,生活亦如此。
現在擁有的一切你卻棄之如蔽鞋嗎?
你曾好好享受現在你所擁有的嗎?
還是被自己不務實的追求綁死了?
忘了嗎?現在的你,可以過得很豐富很精彩地,不是嗎?
安止于現在,息諸妄求,放開心完全溶入現狀。泡壺一茶,跟自己幽會一番?茶香!心香!還有嘴角的上弦月!
晚安!是該歇歇腳的時候了!
'
一些省思(二)
在真理的讨論中,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代表全部。我們只能就自己認知的,做一個忠于自己完全的表達。因爲我們的認知只是局部的,這也包括我在内。因此面對一些讨論時,只要忠實表達自己的認知,不用強逼他人認同。若強逼他人認同,縱使是真理,對他人而言,也是一種痛苦的加諸,無以忍受的暴力,不是嗎?反而因讨論,我們可以認識到,心靈不同層次面的面貌。從這當中,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學會去欣賞各種層次的表達,那真是一個豐盛的晚宴。也打開自己視野,彌補自己在菩提道上,碰觸不到的死角。于菩提道有了更明确的認知,令自己更趨圓滿。共勉之!
一些省思(三)
'
以下片言補充,禮拜一普傳上課未提及部份
常聽人雲:“依法不依人”,窮究其據乃視佛典爲法之依據。但有個問題-----佛經之白紙黑字即是法嗎?以佛說之法爲依據,是對的,不違[自性]即是[佛說之法],但白紙黑字依迷者之深淺不同,亦有誤解之處。戴有色眼鏡看任何景物,皆是有色,故金剛經有雲:“----若于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有人以佛經未提到,則視爲外道之說。何爲外道?心外求法,謂之外道。
法乃無盡藏,世間所有之佛經,僅佛法之鳳毛麟角也。傳聞尚有些在龍宮尚未取出呢?不管真假與否?執以白紙黑字爲據,忘卻自心即是一切法源,乃是值得警惕之處。若不明佛旨,正法變邪法,亦是可怖!據文字而推敲,無經由實證契入之說,害人尤甚!畢竟佛經乃綱提,展演于心,心外無别法。真言一字含千理,又豈寸紙能表盡?
在修行路上,除了面對生活上的形形色色沖擊外,在修行上每個人也将求成就及相應,視爲一生追求的目标。每個人初學時,心中總有一個素描成道圖。這個成道圖,包括了成道者的人格特質及身心狀态。對于成就的憧憬預設一個立場,這對一個初學者,是一個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一個修行中之人,往往會據己所知之資訊,建立一個成就捷徑圖騰。但也往往因爲認知的不正确,有自我導向于歧途之虞。
修行須先息諸妄念,此追求成就的目标,亦是一種妄念,一種負擔。我們不必一方面求自在,一方面卻給自己加上一個十字架。如此豈不是背道而馳,愚蠢至極?
精進之心是必要的,但卻不是爲自己,加上一些目前不适合的期許。安止于眼前這步,完全溶入并享受目前,如此修行會帶來的喜悅的。千萬不要,于目前的修持中,邊修邊尋找,自己預設的成就圖騰,是否出現?若你是如此修,那你将永遠得不到法喜,永遠會在得不到的十字架中,沉重的、低沉下去!如是那樣,修行已不是享受了,與世間的名利追求,又有何異呢?
故提醒大衆‘安止于現狀,安止當下的修行,勿撿擇好壞,一切之呈現,皆是自心風貌,如實面對并溶入,如此法喜必充滿’
'
繼前修行之收放心
對于修持上有目的追求,乃至在修持當中,潛意識乃放不下追求勝境之心,如此修行必帶來壓力,以緻原本快樂的修持活動,變成了每天必需面對的沉重功課。常有很多人在初發心後,即陷入此種狀況,因此而打退堂鼓。乃至有些雖未退心者,亦在每天無勝境及進展的壓力下,咬緊牙根硬撐着,以爲是自己根器差,用功不過,于是每日發更多的時間去用功。日複一日,終究如同嚼臘,了無趣味。或許有人雲:【可能世事牽絆,以緻用心未能專一】,那麽來個三年或一個月或一星期的閉關,應該可以在悟境勝境上,有所突破。其實以上皆非,其未能深入之原因乃是在修行心态的問題。
何以故?汝将悟境勝境當成一個目标,在修持當下的你,雖口誦真言,但心卻往外冀求殊勝妙境,如此一來,以念起念,念念相互追逐,終緻身心疲乏渙散,一無所得而下座。修行應全心投入每個步驟中,照顧好每個程序而不作其他之想,放任心于每個步驟,成爲一體,如此即能享受其中的法喜。
若不能了解,吾今試舉一例,爲各位解說:
從前有位老牧童,天天帶着一群牛,到大草原來吃草。有一天老牧童病了,隻好叫小牧童帶着牛去吃草,小牧童因耽心牛群走失,拚命的把牛圍成一圈,一下子把牛趕往那邊吃草,一下子把牛趕往這邊吃草,就是唯恐走失了牛隻。結果一整天下來,那群牛一點也沒吃飽,小牧童也累得不行,一直呼吃不消。過了一陣子,老牧童病好了,一看小牧童瘦得不成人形,牛隻也瘦了一圈,看得老牧童直搖頭。
隔日老牧童又親自帶着一群牛,到大草原來吃草。隻見老牧童舒服的,在陰涼的樹下躺着,随興喝幾口酒,悠哉地!看着四散的牛兒,各自悠閑地吃着草,好一幅原野風光,不是嗎?沒多久時日,牛兒又恢複了以往的豐腴,更茁壯!
故事完了,不知你的修行是像小牧童,還是像老牧童?汝修行之追求【如那牛】,是像老牧童善牧投入其中,并享受在其中呢?還是,像小牧童整日繃緊神經,一點樂趣也沒有呢?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3783
一個好友一直以來自認腸胃很好'結果這次的大便潛血檢查發現胃裡長了幾顆線瘤
而且還不小'當然最糟的是醫生告訴他'胃不像腸'手術出血量會比較大
他很擔心
我相信醫生沒有說謊'只是有必要告訴一個焦慮的病人'出血量會很大嗎?
出自醫生的口'會是很強的暗示
'
我問他'是不是用內視鏡做割除'他說是
我說內視鏡割除會用雷射燒灼傷口來止血'
手術簡單'不會有大問題
然後我教他費雪博士的自我催眠術
我告訴他已經有三千多人受益了'
而且有些人做的是如心臟病這樣長達六個小時以上的大手術'
手數過程以及術後復元情況都是出預期的快'血流很少'也沒有發炎現象
'
結果他星期天住院'星期一下午手術'取出4顆大的線瘤
隔天中午就辦理出院
回來之後跟我打了電話'心情愉悅'昨晚電話中又聊了近一個小時
想深入一下催眠方法跟靜坐
'
身心靈的自我溝通是很重要的
美好的心象可以幫助自己穩定情緒'讓心情平靜下來'而這個是很重要的
費雪博士的書裡講到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的一個成功案例
一位子宮嚴重出血的病人在極度寒冷'脈博急促微弱以及大量出血的情況下
轉院過來
當時病人臉色蒼白'激動不安'呼吸急促每分鐘達40次'發抖'
而且因為自己的情況而感到害怕
在3位醫生的溫語相慰後讓病人做深呼吸然後在醫生的引導下做自我催眠
催眠中要她想想過去快樂的回憶.....也許在海邊....
在她的背脊下是清涼的沙子....沁涼的微風吹在臉上.....手上是冰涼的飲料
沙灘附近有孩童正在嬉戲...
'
在暗示下她的呼吸及脈搏'次數慢了下來....病人的臉色逐漸轉好'
看起來放鬆而平靜'血壓'心跳迅速的恢復正常'而且流血情況令人振奮的大幅減少
為下來的手術帶來良好的基礎...
'
對潛意識來說'手術刀跟歹徒的刀是一樣的'祂分不清
所以你要溫語相慰'讓祂知道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醫生的手術刀是要幫助你打敗病魔的'讓你能快速的回到正常生活
根據參與實驗的醫生證言'催眠的效果在外科手術上是相當卓著的
很且沒有任何副作用'毫無風險可言
'
各種情緒如焦慮等是我們天生擁有的能力'
有時候對我們有利'如讓我們提高警覺
但分泌的賀爾蒙所引起的現象'如血壓上升'心跳加速等
如果時間太久'沒有得到適度的休息'處在這樣長期的壓力下'是很容易生病的
對身心靈都不好
所以有空常出去郊外走走'散散心'唱唱歌'聽聽大自然的天籟
每天發點時間做做瑜珈或練練氣功'自我催眠等都很好..
跟自我的身心靈溝通溝通'告訴祂們'你愛祂們
..
法華經提出了佛乘的概念來取代所謂三乘(聲聞'緣覺乘及菩薩乘)
也就是把大家都當佛'佛當然要坐佛坐的車
而華嚴經也提出十方成佛的概念'十方世界同時存在著無盡無量的佛
(已經跳脫所謂釋迦摩尼佛是第6個佛而彌勒是即將來到的第七個佛'這樣狹隘的觀念)
而且佛的法身是遍法界'同時存在無窮無盡的時空
你看華嚴經裡'大日如來同一時間在菩提道場跟忉利天宮及兜率天宮講道
另外維摩詰經第一品(所謂的序品)開宗明義就跟你講
:佛國的大小跟佛所化的眾生多寡成正比
不管以佛化人或以人成就佛
事實上'佛教經過千年的發展老早已經從簡單的苦集滅道或中觀成實派的否定'否定再否定
躍升到對人及佛陀世界的肯定'而這個世界更是直接的拉到每個人的內心裡
所謂萬法唯心及唯心淨土'也就是人即是佛'而佛就是開悟的人
而心性含攝無量
所謂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而心一轉
則柳暗花明'一切豁然開朗
'
在華嚴經裡更是把修行的進階'過程'境界等等都透露了
直接開權顯實跟你說了
..
梁武帝得意的問達摩:我做了這多麼善事'有沒有功德啊?
這樣問一個開悟的人'當然自討沒趣'會得到"沒有"一點都沒有這樣的答案
對佛菩薩來說'佈施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是菩提心自然的發動
修行人要警惕'應該離相佈施'應該無所住而生其心
更應記得六度萬行'要修般若波羅蜜多
當然六度以佈施為始'應無時無刻樂在其中
'
另外
所有的一切都是依他起性'都沒有自性
包括你以為起碼可以牢牢掌控的自我'都是沒有的
何況那個所謂[我的]這個所有格更是虛幻無常
既然\如此'你說何來功德之有?
達摩這麼說自然是用心良苦'是要破識心之妄'並且要告訴武帝
無所求'無所住之後'佛性(這個本來面目)自然就會顯現
所謂破妄顯真
'
若有所求'給恩當然要求回報'若不報'或不滿意'當然就會生怨懟
令狐沖感嘆的說要退出江湖時'一旁的任我行噗哧大笑的說: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如何退出?]

以前我父親常用台語說:[古早人說:養小孩是義務'不孝是應該]
他常笑著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呵呵..
反而我們這些小孩都很孝順很想他
'
當然不能斷定梁武帝的所做佈施不是他個人的菩提心悲憫眾生的發動
只能說達摩是一個很棒的老師
當然要覺悟妙真如性的圓融無礙'那是需要時間的
到那時武帝再洋洋得意的問有無功德時?
達摩肯定會笑著跟他說:有的
'
講到破妄顯真'回到本來面目'還是"有跡可循"的
華嚴經跟楞嚴經裡把修行的52個位階
以及修行禪定的方法都告訴你了
特別是楞嚴經
告訴你定慧等持'心法跟修行的方法都有
25圓通章裡有修行的方法與心法'整本經的心要與咒語更要好好品味
每一個位階暗藏的陰魔也提醒你了'心態正確的話是逆增上緣'幫助你一階階往上走'
像鮭魚返鄉'鯉魚躍龍門
否者跟梁武帝一樣'做了那麼多事卻過不了虛榮無明這個陰魔這一關'可惜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總要,其中「般若波羅蜜多」(
梵文
Prajñāpāramitā

)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
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
「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
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
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__唯基百科
'

心經被認為是般若系的總要'的卻如此
相信很多人都能默誦並從祂的功德獲取心靈的滋糧
'
但從上一段談到的該經經文結構之來源____大般若經
龍樹菩薩在晚年的圓熟作品[大智度論]'寫的就是大般若經的心得
(天台宗又稱法華宗就是以法華經為主'大智度論等為輔)
所以對佛學有興趣的人是該好好的欣賞一番
該經有很多翻譯'我今天剛讀'讀的是玄裝大師翻譯的'有六百卷
大師嘔心泣血'譯完該經後'功德圓滿就以62歲高齡圓寂而去
現在講62歲很難被認為是高齡'但那個時代是'所謂人生70古來稀
在佛陀的時代'大印度一帶的人'50歲就算是高齡了
多數的人40幾歲就走了
'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
'
這是我今天剛讀的第3卷[初分學觀品]
本經總共有600卷'而一\開始就這麼精彩'你說興不興奮
如果就辭意來看會如佛陀講的如"大象入泥"
陷在詞意裡'出不來了
'
理解佛學的空性理論就會知道以法界的角度來看是染'淨不二的
當然染淨的用詞是法相宗的用法'也就是萬法唯識的如來藏唯識系
而般若系主要以空性入'
不過很多經典把這兩個理論融合的很好'如楞伽經
楞伽經講
三自性'八識(..阿賴耶識)____這個屬於唯識
二無我______這是般若
但都要歸於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所謂的五法就是楞伽經的精要
簡單解釋是這樣'很容易懂的
事間萬物叫[相]'為了便於溝通'探討'我們給他一個[名]
有了名'自然就起[分別]心
譬如說:
黑人跟高犯罪率是被畫等號的(你覺得呢?)
'
分別心是無法見到那[如如]不動的自性'那誰才能看到呢?
當然就是[正智]'亦叫ˇ聖智ˇ
'
說到楞伽經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個很美的故事
當初慧可在大雪紛飛的冰冷氣候裡'幾天幾夜站在洞穴外求道'
達摩祖師不理他'依舊禪定中
直到慧可展現決心'自斷一臂之後'達摩祖師才結束長達九年的禪定
站了起來'轉過身走出洞外
從此在漢土展開禪宗的影響並為佛教寫下祂輝煌的一頁
'
現在來說第三卷'
不住則圓滿'圓滿則不住'
無相故不可得
不可得即空性
不住'不執著'自然就會趨於圓滿'
金剛經裡須菩提問:菩薩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的回答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雖說娑婆是幻象'眾生亦是
但凡夫眾生卻有佛性'菩薩上求佛祖'下化眾生'以方便為法門破妄顯真'
既度眾生也成就自己
'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九想,謂膨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一切世間不可保想,
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如是諸智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諸根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及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五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如是六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如是五種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是四種不可得故。 ]
費雪博士的書裡講到一個案例
一個病患這樣寫道:
[問題愈來愈嚴重'我的體重減輕'紅疹在全身不斷冒出'
我努力在家庭和工作上繼續維持正常的生活'那段期間
我的雙肩得了黏液曩炎'從頸部到膝蓋有令人痲痺的痛楚'
連自己穿衣服都感到困難'然而這種疼痛從沒有停止'
甚至在半夜痛醒'覺得好像有惡魔附身'
'
醫生從我的身上抽血'打針'找尋是否有其它的疾病'
我的皮膚好似著火般'像要燃燒成灰燼
在我最悲慘的日子'我痛苦的尖叫'開始的掉頭髮'
接受更多的組織切片檢查'吃更多的藥'安眠劑及抗組織胺'
我開始失去時間感'出現幻覺'
當我照鏡子時'
看到鏡中這位衣裳襤褸'頭髮掉光'皮膚好似紅色斑點及白色灰塵的婦女時'
我認不出那是誰
'
我的醫生們束手無策'開始從我的家庭生活找答案....]
'
最後負責治療愛麗絲的住院醫師在她住院一段時間後'
懷疑她的疾病有心理方面的成因'建議催眠治療也許會有幫助'
愛麗絲的先生馬上同意'便將她轉介到費雪博士那裡
'
事實上'人類在身心靈是否統一的路上
也是像這樣'
曲曲折折的走了數萬年'
愛麗絲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先生跟小孩都很支持她
在職場上'愛麗絲人緣很好'責任感重'肯幫同事'相對的事情多'壓力重
一切都發生在愛麗絲的愛犬15歲的妮普兒過逝後
晚年的妮普兒身上長滿紅疹'脫毛'滿是傷口
牠總是不停的抓自己的身體'醫石罔效後'在獸醫建議下'讓牠走了
(事實上養狗的人都知道'狗15歲大概等同人類7'80歲)
'
在催眠的幫助下'愛麗絲發現對於愛犬死亡的痛苦及罪惡感及長期身體的疲憊
'體力透支等綜合性的因素'導致妮普兒的抓癢變成她的抓癢
在費雪博士的幫助下'她學會應運自我催眠來幫助自己
因為她自己知道淋浴的時候是她身體感到最舒服的時候
於是費雪博士教她用催眠想象的方式
'
想象舒適的水流'流遍她的全身'帶走她的痛楚'
想像她自己看到了身心的放鬆'想像流水帶走她不停的發癢
催眠中如此'脫離催眠後依然保持這種感覺
'
催眠的深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小時要做一次'每次90秒
'
使用自我催眠'完滿了身心靈的溝通'情緒得到了宣洩'
潛意識就不會排斥藥物'身體自然就能慢慢癒合
幾個月來的發癢'發燒'就這樣如無火之煙'消失了
'
潛意識或夢暗藏了很多東西需要你主動去了解
祂的深度'祂的能量'超出你的想像
生命的奇蹟'改變人類歷史軌道的靈感..等等'都是要依靠祂的
否則你連減肥'戒菸這等事都很難搞定
因為理智跟意志力是沒有多少力量的
讓你的生命跟你的潛意識寶藏連接起來(用自我催眠'禪定samadhi繞過意識這頭看門惡犬)
你就會發現
一切都會變得很輕鬆'很自然'很有 power
理智會變成智慧'意志力會變成超級金剛力(vajra-)
催眠是一個很棒'很簡單而且是與生俱來的工具'
如何善用祂___問你的潛意識'夢裡祂會告訴你的
在8世紀的印度本土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人物__商羯羅
祂改革了婆羅門教並吸收佛教與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創造了現在有十億信徒的印度教

當然教義的彼此滲入吸收是好事而這也催生了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派別__密宗
'
密宗有所謂的5經6論
最重要的經典是大日經與金剛頂經
現在密宗最流行的區域是大家所熟知的西藏與日本
(從公元8世紀日本弘法大師到唐朝留學從所謂開元三大士習得密法之後'到現在)
'
大家對於密宗都有一些熟悉與陌生'譬如說手印'咒語'觀想本尊'灌頂'壇城'法器'儀式啊...等等
看起來很神祕'但
祂還是佛教'佛教的一支'教的也是佛陀的道理
'
之前我有貼過寶海上師講的理趣經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經典'
在日本的大正藏裡將祂歸類為跟心經一樣的般若系'但卻是日本信徒每日必誦的經典
(這是一部[密化]之後的經典'裡面每隔一段結論就會出現咒語)
是一部很棒的經典只是我們比較不熟悉
'
這是一部相當勇敢的經典也非常真實
佛經稱我們這個世界為娑婆世界'漢傳佛學翻意的很好叫[堪忍]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如此汙濁的意思
呵呵
也因為如此佛教才會以蓮花為象徵物
如理趣經跟維摩詰經講的

[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汙泥乃生此花]

[所謂欲觀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
所以我常說佛教是活教'真實不虛
'
現在簡單講一下'我個人理解的金剛頂經
現存的僅存三卷'但應該是精華'當然'不是也沒辦法
很快可以讀完'但不容易懂
好在之前在理趣經上下了一點功夫'在加上一些其他'
還有本經有一些大德的注釋'相當精彩'真是感恩
否則真的相當難懂'因為祂隱含了相當多的密意
當然讀佛經要牢牢注意的是'記住佛祖反覆叮嚀的'否則真的會陷在詞意裡出不來
譬如:
[薄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__金剛頂經

薄伽梵是音譯'意思就是世尊
跟大菩提心一樣在這裡都是當形容詞用
既是菩薩稱祂為世尊'而世尊我們知道是佛的稱號之一
如果沒有大德們的解釋'那真的是文字障
就如
[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

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已,
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___理趣經

'

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



以前常聽人講'見佛殺佛

沒有理解整本經典的深義的話'單就這些句話來看'那真是嚇人



[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__金剛頂經

這是大哉問
如果不知道如來的一切'祂的智慧祂的真實....等等
那一切何苦來哉?
下次我們
就從這裡開始簡單的密宗之旅
我有一個朋友在華亞科6塊錢的時候就告訴我會漲到90塊
而且還每天email給我dram的報價'然後推估它的eps'
告訴我2014年'也就是今年它會賺到5塊錢以上
'
昨天碰到他了'我跟恭喜'並稱他為股神'結果他哭喪著臉跟我訴說
不但沒贏到錢'星期五還想不開的套在幾乎最高點
我鼓勵他說沒事的'
這麼認真做功課又有如此長遠的眼光'有朝一日一定能像巴菲特一樣
'
只是為什麼會這樣?
研究這個得諾貝爾獎'這個我可不是隨便說說
不信你去google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Daniel Kahneman就研究過
這叫不對等法則
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結果得經濟學諾貝爾獎'這個有意思吧
如他說的好在他把他的研究發表在經濟學的期刊'如果是在心理期刊'大概沒人理他
'
我每次演講都喜歡講春秋時代那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從早上四顆下午三顆改成早上三顆下午四顆
一樣是七顆'為什麼猴子會造反?
每次我問現場的聽眾'沒人回答出來過
有人回答我'因為牠們是猴子
'
事實上這就是[不對等法則]
失去一塊的忿怒遠勝於得到一塊的喜悅
數量雖然相同'兩者的感情卻是如此的不對等
後來我思考了一下
還是有共同點______那就是怕失去
贏了一點錢'抱沒兩天趕緊賣'因為怕它又溜回去
套住了'變得很勇敢'打死不賣'因為賣了就失去
兩者都是怕失去
'
這是人性'所以做股票十個九個輸'就是因為這樣'理智跟潛意識不一致
而我常說:潛意識才是力量的來源
這就是為什麼要研究催眠跟佛學'特別是佛學
更是刻骨銘心
祂的不可思議遠超過你的想像'這可不是簡單的哲學思想或一些複雜的理論
當然這不是否定思想的重要'
一個成功人士會是一個沒有深度思想的人?你相信嗎?
'
我朋友一直叫我買'我一直無動於衷'他問我是不是沒在做股票
我說有
但我做的股票只會漲不會跌'而且天天漲停板___我做生意
不過後來我發現我錯了'企業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
我用Nokia的手機10幾年'如今他在哪裡'
現在我改用HTC'希望他能撐下去
'
為什麼會這樣?
這叫彼得定理'20世紀管理學最有名的三大定理之一
(管理學也叫定理?不過不必執著)
他說每個人都會來到超過你能力的平台
是啊
我們的總統當法務部長的時候是嚇嚇叫
當台北市長好像就滿吃力
當總統那更是遠遠超過他的能力
一個企業愈來愈大'金字塔頂端的權力操控者們'一個個到了彼得平台而驕傲的不自知
你說Nokia倒了應不應該?
'
所以投資要投資像張忠謨這樣的人'終生學習'隨時反省
並能讓他的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
相反的
那會是一場災難__
一切如來聚於普賢菩薩金剛座菩提場
受用身
告訴普賢:
[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
開始這一章節密化的經典
普賢菩薩從無識身定中出來頂禮諸佛問如何修行才能了知真實智?
一切如來說'你應當觀察自心入定的情形'並當念誦自性成就真言
:唵 值多 本螺底唯騰 家魯米 (我通達自心的意思)
'
普賢回答見自心形狀如月輪
一切如來回答'此心本俱足一切功德
修菩提行能使功德顯發'隨作隨有
如素衣染色'隨染隨成
一切如來為使普賢自性功德增長'又教他念誦真言
唵 菩提質多 母達波那 月弭(我今發菩提心)
'
普賢菩薩發菩提心後說'我看見自心月輪如世間月輪般的清淨
如來說'你已發一切如來菩提心得金剛堅固身'
應住於究竟發菩提心自清淨心月輪上觀想金剛相並念咒語
唵 底瑟姹 伐哲羅(安住於金剛三眛)
'
在普賢觀得金剛相後'一切如來說'為使一切如來等覺地金剛更為堅固'
應念誦真言
唵 伐哲羅 達摩具唅(我是金剛身)


相信這一段經文能讓各位稍微了解這個非常重視修行次第的密宗系統
也希望這段經文能如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之劍一樣'幫各位在縛如來
解除無明煩惱的束縛'變成出縛如來
讓含藏在內的如來藏能於卑濕汙泥之中'花開見佛(自性)

下次我們繼續我們本來俱足的金剛頂經





漢傳記載的發願(《大方廣曼殊室利經》不空三藏法師翻譯)
觀自在菩薩入於普光明多羅三昧中,從其面輪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隨光流出現多羅菩薩
多羅菩薩普告大眾說
:「誰在變苦,誰在流溺生死海中,我令誓度!」


藏傳記載的三次發願(《尊聖多羅菩薩傳:正信種子》多羅那他尊者編著)
第一次發願:
在無量劫前的「種光世界」鼓音如來出世,有一公主名「般若月」,天生善根深植,禮敬三寶,
那世界的人們壽命極長,般若月公主至心供養佛弟子長達一百萬零八年,每日以無數珍寶瓔珞供養,
比丘眾都讚嘆祂道:「您如此恭敬虔誠,今生必然獲得正果,若是能至心於佛前發願,一切所願必能成就,
那麼您何不發願轉變女身成男,方便修行呢?」
般若月公主就說云:「我觀此處無男亦無女,無人無識亦無我,男女名稱皆虛假,世間劣智迷惑生。」
藉著繼續說道:「從來以男身修行佛道的人是很多的,可是以女身修行佛道的卻很少。
所以我今日於佛前發願直至虛空界毀壞之時,我都以女身度化一切眾生。」

第二次發願:
多羅菩薩(度母)又曾經在不空成就佛面前,發願曰:「願我能護持十方一切苦難的眾生,並且降服一切魔障,
從此九十五大劫中,每天都能度化百萬眾生,使其身心安穩快樂。」
諸佛感佩祂的願行,故賜名「多羅」菩薩,以其能度化眾生、施予無畏的緣故。

第三次發願:
大悲觀自在菩薩無量劫來救度眾生,但是眾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輪迴六道受無量諸苦,
菩薩因為悲憫蒼生而不由得悄然落淚,當此之時雙眼的眼淚頓時各變現出綠多羅菩薩和白多羅菩薩,
各自合掌恭敬向觀自在菩薩同聲說道:
「菩薩,您不要擔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轉生死苦海的眾生,為菩薩分擔救度眾生的悲願。」
因此,多羅菩薩是觀自在菩薩悲淚的化身。


多羅菩薩(度母)的法身遍滿一切處,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也能隨處示現。
一般來說,多羅菩薩(度母)的淨土,主要有三個地方:
1.極樂世界(或作: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多羅菩薩等菩薩海眾圍繞阿彌陀佛)。
2.補怛洛伽山(指位於印度南方的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於山頂居住、多羅菩薩於山麓居住。)。
3.玉葉莊嚴淨土(或譯:璁葉莊嚴淨土)。
所以修持多羅菩薩(度母)法門,仍然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為目標。
包括有兩個原因:
1.多羅菩薩(度母)的本地阿彌陀佛有大願攝受,極樂世界容易往生,往生以後不會退轉;
2.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可以隨意往返其他兩處淨土以及十方世界。


多羅菩薩,或譯作「度母」、「救度佛母」,是所有「度母」化身的主尊,總攝所有「度母」化身的功德。
可以不用加「綠」字,但因為「度母」一面二臂、身綠色,所以一般人習慣稱作「綠度母」。
在諸佛的身、口、意、功德、事業當中,多羅菩薩代表諸佛的事業,但實際也還是包括了諸佛的身、口、意、功德。
而且多羅菩薩的本質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般若佛母),即指多羅菩薩的本質就是般若智慧之意
'
多羅菩薩也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像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眾生之母」、「度諸窮苦中之母」等等。
密號則是「悲生金剛(由大悲觀世音菩薩所生之意)」、「行願金剛」。
'
多羅菩薩一面二臂、身綠色,嚴飾瓔珞著天衣,
現慈悲相左手拈優缽羅花(烏巴拉花),右手結施與願印
象徵施於一切眾生無畏、慈悲滿願
雙腳屈左展右,右足踏在蓮花上表示隨時準備起身救度苦難眾生,猶如慈愛的母親,拯救獨子一般的每位眾生。
佛教經論中說,多羅菩薩法門具足一切息增懷誅的功德,能夠消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滿足一切眾生願求,
增長現世富貴、長壽、平安、吉祥,消除病苦、魔障等等,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苦海,
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究竟安樂,救度眾生非常迅速,摧滅魔業極為勇猛。
'
多羅菩薩為了不同根器的眾生,又化現了二十一多羅菩薩(二十一度母)、一百八多羅菩薩(一百八度母)、
五百多羅菩薩(五百度母)等等,包括了非常有名的「白多羅菩薩(白度母)」、
「紅多羅菩薩(紅度母、咕羅菩薩、咕嚕咕咧菩薩、作明佛母)」、
「黃多羅菩薩(黃度母持世菩薩、持世母、財續母)」等等,其中像是「常瞿利菩薩(穰麌梨童女、消伏毒害母、毒消母)」、
葉衣菩薩(山間葉衣母)」、「孔雀明王(大孔雀母)」、「辯才天女(妙音天女、具海天女)」、
摩利支天菩薩(具光母、光明母)」、「一髻羅剎王菩薩(一髻母)」等等,全都是度母的化現,
這在漢文、藏文的經典、儀軌經(續典)當中都有記載。
佛教也認為,所有女性的聖者都是多羅菩薩的化現。]____維基百科

從維基節錄度母菩薩的這一段'除了為接下來我們要閱讀的金剛頂經預做準備外'
也是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密宗思想文化的脈絡
讓大家心理預做準備'
特別是有些重要的觀念'我用斜體字標明了___
有人問我進入催眠狀態是怎樣的一個感覺
我說進入催眠態就是腦波變緩變慢'
意識是非常清楚'五官五感更敏銳'很細微的聲音都會聽到'只是心靜無波
平常手機突然響起'你的心跳跟腦波也會突然波動
但處在催眠態
你只會意識到手機在響這麼一回事__心靜無波'如此而已
所以自我催眠態跟禪定是一回事'只是意識心產生分別而已
有意識的進入自我催眠跟禪定一樣都從呼吸開始'
記得:呼氣要比吸氣的時間長(呼氣也用鼻子'你可以開始試試)
'
只要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在佛經裡面時間'空間和數量幾乎都是無限的
這是有他的道理的'當你習慣了這樣的描述'潛移默化之後'
你即使醒著'都會是處於禪定狀態'這種狀態讓你感覺舒服'放鬆'喜悅..
'
[所有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薩埵金剛。
則一切如來于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诃薩,以金剛名號金剛界,金剛界灌頂。
時,金剛界菩薩摩诃薩白彼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
一切如來複告言:「是故,摩诃薩一切薩埵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真言,
随意而誦
唵 也他 薩嚩 多他羯多 薩怛他唅(像一切如來一樣'我也如此)」


作是言已,金剛界菩薩摩诃薩現證自身如來,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
:「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于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
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刹那頃現證等覺一切如來平等智;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
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
'時,一切如來複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發觀自在法智,安立一切如來毗首羯磨。
'
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至已,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于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
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
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___金剛頂經
'
這一段神變好像在看武俠小說'呵呵
普賢菩薩__金剛手__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诃薩都是同一人'隨著證得的境界提升
頓悟了(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

唵 也他 薩嚩 多他羯多 薩怛他唅(像一切如來一樣'我也如此)
最終圓滿一切智'變成大日如來'安住獅子座上'四面安立'平等觀察四方而坐
'
事實上'本經是以大日如來親身做示範'讓你知道'你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你'還有告訴你'什麼叫諸佛一體'
讀到後面你就會更清楚"


維摩詰經說:當樂佛身'佛身即法身'從何而生?
這也是大哉問
下次我們繼續










有一回我那個修行很有成就的朋友告訴我他的故事
我聽完之後'說不出話來'非常感動
'
他告訴我說'當完兵之後'他已下定決心要出家'只是暫時還在家待著
有一回他關起房門來對著菩薩發誓'不管發生什麼事'禪坐兩個小時絕不動搖
這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五分鐘
嚴厲的考驗馬上到來
他那癌末的被病痛腐蝕的父親這時敲著他的房門'痛苦的哀求他帶他去醫院
他不為所動
兩個小時禪坐結束後起來'
他告訴我他的衣服都是濕的
不是汗水'
是淚水
'
他打開房門到客廳低聲的叫他父親說爸爸我帶你去看醫生
他父親坐在沙發上把頭撇到一邊'不看他
時間'安靜的可怕
事實上'他也不是那麼不孝'本來就已經跟醫生約了'而约的時間還沒到
只是癌末病人'難過
他父親有他的時候是45歲'當他24歲決意出家時他父親已接近70歲
人嘛'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
只是癌末的折磨是很殘忍的
'
我聽了這個故事半天說不出話來'
當晚7'8點後換我'一樣把房門關起來'禪坐兩個小時絕不動搖
五分鐘
嚴厲的考驗馬上到來:
老公'老公'電視的遙控器為什麼不能轉
我馬上打開房門跑到客廳'哪裡不能轉'我來試試
你說'修行
難不難?
'
我一個朋友跟我一樣退休了
醒來第一件事'打開電視'
晚上累了'關掉電視'睡覺去
一天就這樣忽悠過去
我偶而會找他來我家唱歌
我問他'你都看什麼節目?
他想了一下'政論節目
他算了一下'快十個小時'
不知不覺的'想想還滿可怕的
'
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是滿正常的
我們人一醒來'五官五感立刻四處尋求刺激'他們是這樣的勤奮
特別是視覺
工作一整天'累了'才慢慢的關閉起來
一整天都往外求'很少往內看
佛學只是要你試試往內看看'
讓一般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佛學的術語叫轉識成智
往內看'如實知自心
'

來來來'來練習一段催眠術
:
看著這個燈(每4秒閃爍一次的燈).....不要移開你的目光
現在你看著燈.....也能看著拿著燈的我的手....還有燈後的牆壁
你能聽見節拍器的聲音.....也能聽見空調的聲音....還有我的聲音
你能感覺到腳貼在地上的觸感...也能感覺手放在腿上的重量...還能感覺撐住椅背的重量
你現在看著燈....也能看著燈後的牆壁
能聽見節拍器的聲音.....也能聽見空調的聲音
能感覺手放在腿上的重量...也能感覺撐住椅背的重量
你現在看著燈....
聽見節拍器的聲音.....
感覺椅子的靠背.....
.. 然後燈的周圍慢慢變暗...你的眼睛也隨之慢慢閉上....

這是慢慢關閉你的刺激'從三個...到兩個...一個... 然後往內 >>>
尼采曾說:透過我'你會找到自己'然後你將鄙棄我。
不會啦'還是很喜歡'很尊敬
'

眾生根器脾性皆不同'為了渡生'所以佛法有所謂的8萬4千法門
這幾個月來讀了不少佛經'發現不管哪一宗'哪一門'哪一派
反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即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

我見一切如來為己身

突然想起一首詩’覺得滿貼切的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

.


.




是的’就是這樣
你找到那個大自在’離自性的自己了嗎?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_______藥師琉璃光如來

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裡的第二願片斷'非常美
第一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智熾燃'照亮無量無數世界'
(這讓我們想起阿彌陀佛的光芒'照亮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佛菩薩都是很慈悲的'所有的苦他們都願意代我們承擔'所有的好'希望"令一切有情 如我無異"
'
藥師佛是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佛菩薩之一
祂是醫王____醫我們的身也醫我們的心
讓我智慧如海'圓融無礙
讓我們即使成為世間的悲傷者時'依然能夠維持生命的尊嚴並且昇華
悲傷的感受器並沒有被殺死'
我們不甘於成為俘虜'而能在悲傷中沉思'反抗'成為大悲傷者'
在大悲傷中前進
'
拿著一把哀傷的吉他去尋找它的樂譜'將是一無所獲的
真正的天籟是心的樂譜'是自心自然湧出的樂章
能降伏自心'即能降伏眾生'
能降伏自心'就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大悲傷者'
而所有的佛菩薩'所有的聖者都是大悲傷者__大慈大悲'潔淨無暇'無掛無礙的大悲傷者
'
以下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心咒
die ya ta ong bei kan ze bei kan ze ma ha bei kan ze la za sa mu ga die so ha
爹雅他 嗡 貝堪则 貝堪则 瑪哈 貝堪则 然眨 灑目 嘎喋 梭---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e6sJ ... detailpage
小時候我們搖頭晃腦地背詩詞'不解其意'
但對我們的文字底蘊卻有很大的幫助
隨著年齡增長'行了萬里人生路
生活積累增益了文字語言的修養運用'而這些潛藏在文字裡的人生哲理
也不自覺地成了我們黑暗人生的明燈
'
現在我們修佛讀經也應如此'用這樣呆呆的做法'先修經'後求解
2百多字的心經'每天背誦直至滾瓜爛熟'喃喃上口'快樂持誦'
自然會感染經內精華'
隨後自能解透經中精義'助己找回自心
所謂腹有詩書身自華'多讀佛經'久了'不知不覺地'心量會像蓮花一樣'自然開敷'
呵呵..
'
'
有一種修身養心的方法相當不錯'這是我那位修佛很有成就的朋友教我的
我試了一陣子'體重下降'身體變得結實'神清氣爽'步履輕盈'相當受用'

將六字大明咒(或其他咒語)溶入呼吸之中'與呼吸同步'
嗡 嘛尼(用腹部吸氣) 唄美 吽(呼氣)
或者 阿彌(吸氣) 陀佛(呼氣)
當然
先呼氣再吸氣也行
'
女孩子因為子宮的關係'一般不大會腹部呼吸
不過這可以學習的'
呼氣的時候身體往前傾'吸氣則回到正常位置'
這樣幾次'自然就知道要領'(有孕或身體不適'還是自然呼吸為上)
當然自然呼吸也行
不過男生'建議腹部呼吸為要'
有興趣的人可以試一個星期看看'但要認真
[Veritas vos liberabit--我的達達DA-DA]__by456
我們給眼窩套上奶罩確保她的臀形

旋開大潮匯流的瓶蓋
咳痰帶血
傾聽極星泣訴冰棚斷裂崩落於海灣
顫抖'飄移'遷徙'
那隨深色潮浪起伏的
咬痕

沿著彎曲道路摸走
用腳底辯識遠方的雷聲
水窪上的漣漪
我用眼睛諦聽這藍色星球心臟跳動的聲音
跳蚤跳出來作證
刺猬誇張的演出
假若你我在劫後餘生的道路上相遇
我只想告訴你
所謂的傷痕
只是一場想像的鬧劇

曾經
我信任你
像天空信任鴿子
盲人信任單車
Veritas vos liberabit
這是你教我的第一句拉丁文
我興奮地想唸出口
卻咳不出血
因為我的肺充滿了棉絮

我像隻在海上漂浮的潮蟲
腦袋裡裝了只貝殼
帶著一副被記憶困住的墨鏡
毫無知覺地搖晃大地

我們曾面對著面
蹲下來觀測
為螞蟻擺放的生命偵測器
螢幕上顫動的線條
翻騰起伏
像從黑暗深處反射的日光觸角

我們只顧著討論屍體
卻突然忘了
怎麼繫鞋帶
忘了不停趕路的意義
讓我們忘了那一場雪吧
你說
那場輕柔的飄下的
輓歌
燒紅的煤炭滋滋作響
化做一陣疼痛的煙
燙傷我的味蕾

我望著微微發疼的火光
想起與季節無關的水仙
像撐破的骨骸
黑如棺柩
荒謬地在人間繞行

煎幾個蛋'還有記得烤土司
Veritas vos liberabit
如果說風濕就是歷史
這是你教我的
第一句拉丁文
[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即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這是直入[實相]的準備___心靈完全敞開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謂的諸相非相就是[實相]

實相如如不動時'就是[法性]
法性流露出來'動了起來就是法相'法身'諸法實相(無所不能的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經的濃縮'
非常強烈'非常經典
從有到空(假有)'再回到有(實有)
靠的是般若智才能證得實相
但一般法師沒有境界'所以只停留在論理(對於般若智只是說'沒有證得)
只陷於空(假有)'無法突破[畢竟空]
所以無法理解金剛經的真義
___是直指法性與諸法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