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應該全面取代繁體字嗎?

徵「第三者」獨行詩

簡體字應該全面取代繁體字嗎?

投票活動將於 週三 5月 10, 2006 9:34 pm 結束

4%
1
96%
22

簡體字應該全面取代繁體字嗎?

聯合國即將在2008年全面使用簡體字文件
雖然台灣已非聯合國會員
但可以想見這樣的做法
必然使繁體字漸漸衰微
甚至消失

你的看法呢
請進入票選區選擇
或在此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相關新聞

http://news.yam.com/ettoday/life/200604 ... 60426.html

堅決反對....(我是第一個投票的耶)

謝謝喜老師重視這個問題

非常反對!

雖然我正在翻簡體字...
但我卻非常討厭看簡體字...
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很奇怪的字體...
一點美感都沒有...

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

很遺憾這樣的決定

中國大陸被破壞殆盡的就是美感

而聯合國的中文卻要用簡體字

遺憾!

請大家踴躍上網投反對票


後記:

今(4/11)在聯合報A5版看到此事乃烏龍一場
上述的網站gopetition.com是一家民間公司
聯合國秘書處斥傳文不實
1945~1971使用繁體
1971年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即用簡體字
此舉乃尊重會員國非政治化
因此無繁簡並存問題

以上請大家自行判斷


葉子鳥看報轉述
繁體字那麼美
美得每個字都有意義
為什麼要廢除呢?
讓台灣及香港保有寫繁體字的權力
就像是守護文化
語言是文化
文字也是
這是我們的責任

語言與文字可以"演化""進化"
但決不能活生生廢除

繁體字及簡體字都可用
就像保有地方特色及文化
那不是很好嗎?

簡體字革命運動曾歷經幾次變革。
一開始的改法很不合理,完全背反了傳統文字的使用習慣。
後來,幾次修正再修正,至目前,已經比較有合理化的簡化規則。

但是,有一些不合理的簡字,因為已經用成習慣,所以就不再改回來了。或者是二並用。
比如:「厂子」「工厂」
是「盒子」「工廠」

一些簡化規則,其實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的。
比如:「书」,這是草書結構裡的「書」

文字是使用習慣所造成的文化現象。古時只有秦始皇統一文字,做了一次大變革。之後,便是中共的簡體字運動。

要說,簡體字好或不好?我覺得沒有這個優勢與否的問題。
繁體字有很長的文化背景在,這是簡體字所沒辦法超越的。
單就使用上的便利性,簡體字也有一些好處。
所以,曾有幾年,台灣政府幾關曾推行「學習行書」運動,希望公務員在文書上的速度可以加快。
更早時,還有于佑任先生推行過「標準草書」。都有類似的想法。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沒有了。
因為電腦輸入的關係,寫字的速度可以由電腦來協助改善。

我反而覺得,有必要推行一個繁簡都可用的輸入法,這比分繁簡體誰比較好,更有意義。

其實這跟語言的使用性有關吧?
例如英文--為什麼英文是國際通用語言而不是中文?(即使全球中國人人數最多啊!)

大陸十三億人口,使用繁體字的比例多少?
若真的要投票連署,大陸沿海幾個城市的人就比整個台灣還多了,真的有勝算嗎?

個人以為,與其要談論廢與不廢,倒不如比較其價值和利弊,討論創字六法以確立繁體字的存在意義,增加文化上的合理制。

其實像書法,行書和草書,許多字跟簡體字所使用的筆劃是一樣的,簡體字的起源也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只是大陸的政府推了一把,以致於現在多半數的中國人只會寫簡體字,卻忽略了傳統的美。

傷感。

以上是個人一些小感。
葉優 寫:其實這跟語言的使用性有關吧?
例如英文--為什麼英文是國際通用語言而不是中文?(即使全球中國人人數最多啊!)

大陸十三億人口,使用繁體字的比例多少?
若真的要投票連署,大陸沿海幾個城市的人就比整個台灣還多了,真的有勝算嗎?

個人以為,與其要談論廢與不廢,倒不如比較其價值和利弊,討論創字六法以確立繁體字的存在意義,增加文化上的合理制。

其實像書法,行書和草書,許多字跟簡體字所使用的筆劃是一樣的,簡體字的起源也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只是大陸的政府推了一把,以致於現在多半數的中國人只會寫簡體字,卻忽略了傳統的美。

傷感。


簡體也好繁體也好
其實全世界只要一種語言就可以了啊 或者可以說根本不用語言
這樣也許會離大同更近一些吧
每個人所寫的詩就可以不需翻譯就可以讓讀者明暸
爾且也不用怕翻譯過後「意象」被破壞
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其實一言論不只這些好處喔
還有....
多到你家房間都塞不下喔



以上是個人一些小感。

我是兩種字體皆寫的人,
沒有"全面"使用任何一種字體。
書架上的華文書,繁簡各一半,
但你如果說只留下簡體字嘛,我操他媽的!
我不會用甚麼文化傳統呀這些說法去討論我的立場,
不過嘛,我會使用一種霸權方式去理解。
差不多十年前,當洛謀還是初中生的時候,香港主權移交,
後來香港政府開始推行母語(廣東話)教學,
不過就引來一種觀點,
說廣東話是方言,不能用於教學,
要教學嘛,就用普通話。
這明顯是一種殖民主義的霸權,
現在明明是繁簡兩種字體皆用嘛,
如果說要用一種完全取代另一種的話,
其實是一種殖民霸權。
我想起一個類比,現在不是有多種英語嗎?
如果有一天,聯合國說,以後唯一英語就是美式英語,
不是一樣霸權嗎?

我也不認同,中國繁體字每個一曲一折一直一豎一橫一撇,都有它的起源及意義存在,並不是隨便塗塗改改就能決定的,文字自有符號開始,經過三千年來的演化,若是那麼輕而易舉的廢除,不是很可笑嗎?創造文字的祖先們會哭呀!(請原諒我的激動)

身為從小就使用繁體字的我來說,是覺得很灰心的,當然在閱讀大陸書籍的時候,必須學會如何看懂簡體字,在這方面,當然得加入他們的語言文化,而得到更多的閱讀來源。

文字如同文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真的那麼做了,是不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就在一瞬間瓦解了?我想是值得深思的。
皇后上那兒去了?
稟告皇上:皇后午后到后宮后面吃面去了…


中華文化被作賤到如此,連喬叟都感到貧瘠了!
[例如英文--為什麼英文是國際通用語言而不是中文?(即使全球中國人人數最多啊!)

大陸十三億人口,使用繁體字的比例多少?
若真的要投票連署,大陸沿海幾個城市的人就比整個台灣還多了,真的有勝算嗎?

個人以為,與其要談論廢與不廢,倒不如比較其價值和利弊,討論創字六法以確立繁體字的存在意義,增加文化上的合理制。

其實像書法,行書和草書,許多字跟簡體字所使用的筆劃是一樣的,簡體字的起源也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只是大陸的政府推了一把,以致於現在多半數的中國人只會寫簡體字,卻忽略了傳統的美。

傷感。


簡體也好繁體也好
其實全世界只要一種語言就可以了啊 或者可以說根本不用語言
這樣也許會離大同更近一些吧
每個人所寫的詩就可以不需翻譯就可以讓讀者明暸
爾且也不用怕翻譯過後「意象」被破壞
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其實一言論不只這些好處喔
還有....
多到你家房間都

其實各種文體的專屬文化並不會因此而被復蓋
如果全面使用一種文體的話
每個人的寫作方法不同
一筆一劃也有所不同
而各區的使用方法也不同
就拿英語來說吧
它是「一個文體」
可是就發展出兩種不同的文化
如果全球都用同一個文體
文化不會隨文體消失而消失


(注)使用的方法 就是同一個意思有很多表現方法
每人每區不可能沒有不一樣的文化啊

以上是個人一些小感。[/quote][/quote]

我非常討厭看簡體字...
完全失去國字ㄉ美感ㄌ
我很以國自為傲
是全世界最特別ㄉ
美個字的創造 涵義都很深
所以我反對簡體字取代繁體字

反對...簡體字所產生的後果有待觀望,現在學者好像都在等待呢!
還有就是我覺得沒有所謂的繁體字,
應該是正體字.
而簡體字也不全然是簡化而已,還有改造.

在我的眼中,簡體字像個東減西修的省略符號,
而繁體字是故事、是圖畫,是極為美麗的個體。
經歷了許多年,每一個繁體字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定位與意識,
這……怎能說換就換?

略去了原有的本質,文字還是文字嗎?
沉重。

第一,樓上有版友已經講到,那是烏龍一場,根本就沒有說要讓簡體完全取代繁體。

第二,中共根本沒有讓簡體取代繁體的意思。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場合都有看到繁體中文的使用,除了文物古蹟之外,許多商店的招牌都是以繁體去書寫。而且新華字典當中,依然會在許多簡體字的後方,寫上與之相對應的繁體字型。繁體中文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地位並非如同一種"非法文字",並沒有說"不能使用",只是政府並沒有立法將其地位確立下來。

第三,我懂繁簡兩種字體,而且我不認為簡體會破壞中國文化。文化是什麼?地理學可能會將之定義為"一種生活的方式與價值觀";簡單來說,其精髓是一種思想,一種意識形態。而文字僅僅是文化的其中一個產物,因為文字本身就是在演變中的。如果有人認為簡體中文損傷了中國文化,那繁體又何嘗不是?要知道,繁體中文是在隸書(漢隸)出現之後才基本成型的。隸書是基於小篆(秦篆)的字形上將筆畫改變所得來,而小篆與大篆之間的關係則是類似一種簡體跟繁體的關係;因為小篆也省略且簡化了大篆的一些筆畫跟結構,只是基本輪廓跟大致結構依然保留(就當時而言是如此)。小饌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讓國家文字統一,另一方面是為了力求更容易書寫(這與簡體中文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如今的正體中文的始祖,在當初也是一種簡體中文。所以,在如今的繁體跟簡體之間,並不能以它們的筆畫數量跟字型,作為判斷它們"是否具有文化價值",以及"是否對文化具有破壞性"的衡量標準。目前人們所說的"對於中國文化的破壞",事實上只是華人自己定義的,而與這種所謂"破壞"類似的現象,卻是歷史上漢字演變的一個部份。

或許有人會說:"但是簡體中文會讓很多現代人讀不懂古書啊。"那我可以這麼反問,"你讀得懂在正體中文出現以前,用大篆或者更早的中文字體書寫的古書麼?"何謂"古"?何謂"今"?這都不過是人們對於時間上的分類。孔夫子、韓非子跟墨子等人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就已經有其一套固定的理論跟學派,其在當時的書籍跟著作(有些可能因為戰火而遺失),都是用比繁體中文更早出現的古文字所寫,根本就不是以現在所用的"繁體中文"進行書寫;而後人只不過是把那些古文字翻譯成繁體,或者用繁體中文進行整理跟重新編排,最重成冊罷了。那麼,繁體中文能翻譯"在當時而言"的古文,簡體就不行麼?就我所知,中國大陸的高中裡,語文課本裡面最少有三分之二是古文。什麼叫"用簡體字的人讀不懂古書"?中國大陸有一屆高考的的文科狀元,甚至還用文言文寫了一篇拿高分的作文,其語法用詞的精湛程度,不亞於古人。

樓上有網友認為,簡體中文有改造的傾向。的確是如此,不可否認!但是我也提醒一點,如今的繁體中文也把當初的篆書給改造了一通。篆書本無橫坪豎直,只有長線跟短線(我不確定這個名詞使用得是否正確)。只是到了隸書出現的時候,這種由"長線"跟"短線"所產生的文字結構跟外貌,便被繁體中文給"改造"了。更何況,"簡化"本身就是一種"改造"。

作為後人,我們有些人會覺得"繁體中文的內涵比簡體中文要多"、"繁體中文有美感",但是換另一個角度去想:個人的認知就能夠代表一樣事物的本質麼?怎麼不說"大篆比繁體中文更有內涵更有美感"?如果說,"繁體中文比簡體的內涵要多",我想,有些人或許不這麼認為;因為這純粹是取決於個人的審美觀跟認知,根本無法用一種客觀的標準進行衡量。

當然,我並不贊成取代繁體。與樓上的洛謀的觀點一樣,不是什麼保不保留傳統的問題,自己用好自己的字體便可,無需將自己的意識形態跟文化產物強加於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