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紫鳳古典詩教學資料集成

以唐詩、宋詞、元曲、古詩、樂府詩等等為主
 或者是個人打油詩也行
以下是敝人的一些教學資料或學習心得,提供大家需要時作為參考,並請各位不吝指教!

[/img]
前言:
近體詩有平仄之限,除提昇難度外,能和樂音亦是其因。如今樂譜失傳,唯平仄譜留存。欲學詩必先近體,故平仄譜為學詩必備教材。

七絕定式(其他可以下述方式推得):
1‧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近體格律:
1‧五絕為七絕去首二字,即"平平仄仄仄平平"改為"仄仄仄平平",以此類推,而平仄起相反之。
2‧律詩格律實為絕句相疊,如首句入韻,則以入韻疊不入韻;如不入韻,則不入韻二疊,而需兩同起譜相疊,即平起疊平起,仄起疊仄起。

其他:
所謂入韻,是為首句是否入韻而言。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平仄譜不外乎幾種固定句式相互交錯而成,即平起或仄起決定第二、四、六字之平仄,入韻與否決定末字。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偶數字為節奏點,是故平仄必交錯,而非特拗句不違也。目的在於歌唱時的抑揚頓挫。韻腳之用相信不用多說。至於其餘奇數字,並非全然不論其平仄。所遵規則如下:
1‧句尾不得出現"平平平"或"仄仄仄",違者稱之犯"下三平(仄)"。(不得抑揚頓挫)
2‧句中除轉(三)句特拗,不得出現"仄平仄",違者稱之犯"孤平"。(平聲字音清且微,仄聲字音重且濁,故平聲字音虛須救)

另絕句平仄譜每聯必平仄相對,意即平起聯後接仄起聯,反之亦然。在律詩(排律)中則為交錯排列,即平起-仄起-平起-仄起...


紫鳳‧冷燄寒 書於2005/01/20
古詩也者,粗略來分可分為古體與近體(樂府併入古體)。而詩海浩浩,要從哪裡開始學起?答案是近體詩。

為什麼要先學近體詩?古體不是比較好寫?錯了,古體詩可難寫的很。所謂無限即是大限,沒有限制,創作的空間太大,沒有一定的根基底子是做不出好的古體詩的。而近體詩有一定的限制、寫法,不管是平仄或押韻等等皆嚴謹的很。所以近體詩才是入門之法。

近體詩分絕句、律詩和排律,又有五七言之分,該從哪一種學起好?隨便挑一種寫可不是好方法。學近體有步驟的,以下將會說明:

1‧七絕
四句七字,七絕的結構是所有近體中最易用來表達的。首句起頭、次句接承、轉句語轉、末句收尾,字數又不似五絕少,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想說的,如同寫文章一樣,四句便分別是起承轉合。是故近體入門以七絕為佳。

2‧五律
熟悉了絕句的平仄譜,該擴充到律詩了。接下來來到了五律。七個字的句子寫久了,也該學學五個字的了吧?絕句以一句包辦一個過程,律詩則是兩句。練習對仗,當然要先練習字少的,順便學習律詩句多,如何完整敘述或抒情。

3‧七律
寫到這裡,平仄譜應該如視無物了。五律熟悉之後,更難的七律來了。字多句也多,總共五十六個字,當然內容要比七絕和五律精采、豐富許多,也為未來的排律鋪路。學習七律,除了敘述的事件更大之外,多字的對仗也是重點。

4‧五絕
擴展到一定程度,現在開始要反其道而行,學習凝鍊。短短二十字要表現完整的事件,難度絕對比上面的三種還高出許多。五絕須字字有用、字字精采,學習鍊字,五絕是再好不過的教材。

5‧排律
到了這裡,恭喜你,你已經踏進古詩的大門了。少說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熟悉上述四種詩體之後,排律還需要學嗎?五、七字的分配早已學過,對仗也由律詩學得,押韻更是早就會了。除了找個長一點的事件來當題材,已經沒什麼要學的了吧!



近體學完了,古體將是更難的境界。如何在無限之境造出自己的天地?等學完近體,你就會開始了解了!


紫鳳‧冷燄寒 書於2005/01/20
繼順序之後,其他像平仄譜的活用、用韻的順序、平仄的判別等就是接下來的課題了。在此敝人將簡略說明。

一、關於用韻

韻腳的功用,在於使詩歌音律諧和,且牽涉到一些入樂相關,當然現在不必深究。現代人學詩,該用什麼韻、如何用韻等常常是困擾之一。以下是一些用韻入門的訣竅:

1‧順序:
韻分寬韻、窄韻、險韻,分類的原則則是韻部內字數的多寡及常用度。剛開始當然宜用寬韻,字多,常用字也多。隨舉如上平一東、四支、七虞、八齊、九佳、十一真、十五刪,下平一先(最寬之韻)、七陽、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等。至於窄韻、險韻,則多為進階者或用於古詩(因包括仄聲韻部)。甚者如上聲三講,僅十一字,且常用字寥寥三四字而已,一般來說非有意現己能者不用也。

2‧用法:
押韻還講用法?近體不就限用一個韻部而已嗎?其實還是有例外的。等近體學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些例外方法,增加活用度,也更有發揮的空間。特例有四:

飛雁入群---用於首句押韻之律、絕,首句可以鄰韻(可通押之韻,通轉表詳見詩韻集成)之字代替。即偶數句尾為"群",首句尾為"雁"。

飛雁出群---用處同上,不過可替換之韻在末句尾,即該字為"雁",其餘韻為"群"。

葫蘆式---用於首句不入韻之律詩,一二聯一韻,三四聯又一韻。且兩韻需為鄰韻。

轆轤式---用於首句不入韻之律詩,一三聯一韻,二四聯又一韻。且兩韻需為鄰韻。

二、關於平仄譜的活用

平仄譜雖是定式,但也有拗救之例,且隨處可見。以下介紹的,便是簡單的拗救方法。(詳細請見他貼---拗與拗救)

雖說是一三五不論,但其實不是每個字都能改。基本原則,只有不違反平仄譜的禁忌---下三平、下三仄、孤平。與其說明可換者,不如說明不可換者快些。

下三平(仄)---見於"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如第五字平仄易之,則犯三連音,不可更動。

孤平---孤平能見的句式就多了。主要以不出現"仄平仄"為原則而拗救。如更動其中一字,則另一字亦需更動。如"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以仄易,則第三字需仄以平易,成"仄平平仄仄平平"方不犯律也。

特殊---特殊有二者,一為三句、七句無孤平限制,二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後者之句式為"仄仄平平平仄仄"更改而來,即易第五字平為仄,又為避下三仄而改六字為平。因多見,此句式已視為律句。可替換"仄仄平平平仄仄"之位置。

三、平仄之判斷

"獨"、"絕"、"峽"、"白"......等字,常被誤認為平聲字而用。最簡單的判斷方法便是用台語唸出,促而短的音便是入聲字。如會廣東話則為更佳。就現在的資源來說,霹靂布袋戲用的語言近似台語卻又不盡相同,如學得此種"古漢語"將萬無一失。畢竟現在用的聲韻,不是詩韻集成的中古音韻。

另外,就是形聲字的利用。如知"峽"為入聲字,那就等於一把掌握"俠"、"夾"、"浹"、"挾"、"狹"...等一連串入聲字,好記又好用,給大家作個參考。



紫鳳‧冷燄寒 書於2005/01/26

謝謝紫鳳‧冷燄寒版主提供這樣一份寶貴的教學資料供大家參考。辛苦了。
紫鳳‧冷燄寒版主所闡述的是關於詩歌創作形式上的心得,下麵是我對詩歌創作內容上的一孔之見,請各位文朋詩友不吝賜教。


好的詩歌作品給讀者的感受“如閃電/只一下/卻是心靈的震撼”。但要使讀者共鳴卻並非易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樹立正確的詩歌創作觀,我想應該是讓更多讀者共鳴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首先,詩歌作品的立意要高遠。立意很重要,對於創作來說,就是“立魂”。大文學家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對學習寫作的“香菱”們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讀一篇作品,先看立意,作品格調的高下立判。立意高,作品格調就高;立意低,作品就庸俗甚至卑下。立意的高下之分,對應著作者人格的高下之分,“詩如其人”是也。怎樣才能立意高遠呢?我認為必須做到“正確、真情、氣節、憂患”。“正確”,就是作者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要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同一切腐朽的、沒落的、骯髒的思想和行為作鬥爭。屈原、杜甫就是這方面的先驅和猛士;“真情”,就是作者要敢於說真話、道真情。要愛恨分明,愛人民之所愛、恨人民之所恨,甚至“人不敢恨,作者恨之;人不敢愛,作者愛之”。只有辨別假惡醜,才能識別真善美,才會有文德,這樣的作品也才能在讀者的心靈中激起震盪和共鳴。屈原、李白、杜甫等,都是這方面的榜樣;“氣節”,就是作者要有傲骨、有氣節、決不媚俗、也不盲目追求時尚。文天祥等都是這方面的楷模;“憂患”,就是作者不辱使命,真切地關注人類的前途、民眾的疾苦、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道德的歸屬、文明的涵義、歷史的認同等等。杜甫、陸游等等,都是最優秀的代表。立意不高遠的作品,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情形:或停留於生活瑣事,淺嘗輒止;或自我意識膨脹,不能擺正“小我”與“大我”的位置;或思想混亂,含意模糊不清;或追求享樂、拜金;或盲目西化、全盤西化;或表現個人隱私、崇尚“性解放”;或顛倒是非、以醜為美;等等。
其次,要追求藝術形象的獨創性。詩歌作品要用形象思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依附於具體的詩歌形象上,否則就只能流於“假、大、空”。詩歌不排斥具體的細節,相反,生動獨創的細節往往能夠增強詩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好的詩歌作品,都具有“人人心中有,(其他)作家筆下無”的新穎、鮮活、生動、獨創的藝術形象。象“小雨潤如酥”的春雨、“江清月近人”的江月、“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漠孤煙和長河落日,等等,無不是形象的獨創……形象的創造要遵循一定的內在邏輯性,使它沿著預設的方向向前發展。如果邏輯混亂,就會造成形象的含混。
第三,詩歌作品須具備歷史文化內涵。作品要大氣、厚重,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必不可少。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內在的本質特徵,它包括一個民族的性格氣質、精神追求、風土人情、文藝特色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民族文化在創作中應予以肯定和弘揚,使作品打上民族的烙印。一般來說,越有民族性的作品,也就越有國際性。而歷史與文化又是常常交織在一起的,使我們能時時處處感覺到它們的氛圍和力量。
第四,妙用創作技法。作品在創作形式(結構)上離不開技法,如同鳥兒離不開翅膀一樣。好的作品,無不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但是內容決定形式,任何技巧都不能掩飾作品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流派,只是一種技法;一切主義,只是一種風格。而作品無關“新”“舊”“派”“代”,只有“好”、“劣”、“真”、“偽”之分。不同的創作技法對取得的創作成效是決不相同的,甚至天壤之別。所以,“量體裁衣”很重要。不過,作品寫活了,技法就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它已經象生命的各種元素融化進血液中一樣,你不刻意追求如何使用它,而它卻無處不在,有時候甚至多種技法混合在一起,自然天成。
最後,詩歌作品要使目標讀者讀得懂。創作詩歌作品,是要與讀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讀得懂”是交流的前提。讀者花錢買你的作品,花時間讀你的作品,你卻存心讓人讀不懂,雲遮霧罩,故作高深,這樣的作者太沒有職業道德。我反對文壇上近年來的晦澀之風,它使詩歌作品失去了大量的讀者。現在很多詩歌報刊上大量發表的就是讓人難讀懂的作品(或庸俗的作品)。人家打著“實驗”“性解放”的旗號,打著“謎語詩”、“回文詩”、“藏頭詩”的幌子,人家那是“意識流”,是“創新”,是“睿智”,你讀不懂只能證明你“落伍”,你“弱智”。晦澀之風的盛行,詩歌編輯要負大半的責任,他們掌握著版面,對稿件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